译文
世事变幻莫测,就像那飘动的蓬草,最终如梦一场,想要寻找往昔的旧痕,可已是物是人非。这就是天意吧,让我的内心所想与实际情况相反。
我在池苑楼台,看着流水无情空自流淌,那高大楼阁的阴凉遮住了花草树木,眼前满是夕阳的余晖,登高望远,我禁不住泪流满面,任那泪水沾湿衣襟,就让他痛快地流个够吧。
注释
转烛:风吹烛火。这里用来比喻世事变幻莫测。唐代杜甫《佳人》中有“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之句。
飘蓬:飘动的蓬草,这里比喻人世沧桑,飘泊不定。蓬,蓬草,多年生草本植物,枯后根断,遇风飞旋,故又称飞蓬。
陈迹:过去事情遗留下来的痕迹。
怅:怅惘,不如意。
教:让,令。
待月:这里暗指夜深人静时情人私下约会。
池台:池苑楼台。
逝水:逝去的流水,常用来比喻已过去的时间或事情。
荫花:《全唐诗》中作“映花。荫,隐藏,遮挡。漫;同“谩”,弥漫。
斜晖:傍晚的光辉。南朝梁简文帝《序愁赋》中有句:“玩飞花之入户,看斜晖之度寮。”
沾:沾湿,浸润。
参考资料:
海边吹笛.浣溪沙·转烛飘蓬一梦归[J].新阅读,2013,06:14-15
词的上片自“人生如梦”起笔,感叹自己身如“转烛”“飘蓬”,恍在梦中。既觉人生如梦,便似乎唯有在梦中方能重返故土,重温往昔欢愉。然而,当试图寻觅往昔的痕迹时,却只见物换星移,人事已非,唯余满腔怅恨,无从消解。心愿难遂,怅恨难消,这一切看来似乎天意,自己只能在这凄苦寂寞的现实中徒唤奈何了。上片三句是句句感慨,字字关情,总把自己的怀想和残酷的现实对照起来写,反差明烈,充分地烘托出作者愁恨难泯、无可奈何的悲痛心情。
词的下片以写景起,即景抒怀。“待月池台”既是眼前实景,亦是心中幻境,词人之心犹如那静候明月的池台,思而不得,唯有空叹流水逝去,一个“空”字,深刻揭示了词人内心的孤寂与悲凉。“荫花楼阁”映入眼帘,或许亦是梦中的景象,那些美好景致在夕阳余晖的映照下,平添了几分惨淡与凄楚,这亦是词人梦回故国时心中的写照。“登临”二字,堪称词眼,一切的哀愁或许皆源于“登临”。词人登高望远,思念故国,而故国已逝,怅恨无尽,种种忧思、烦闷纷至沓来,终至“泪沾衣”。可是作者这里又用了“不惜”二字,有深意,既写出作者亡国失家后必然的愁苦,也写出作者悔恨自责、宁愿多承受些这锥心之痛的复杂情怀,所以“登临”也许是已“登临”,正“登临”,但恐怕更多是还要“登临”,苦也“登临”之意。作者的复杂心境以一句带之,更婉转凄切,至真至到。
全词前直后曲,直笔如平常白话,曲笔如林间幽径,搭配得当,相得益彰。虽情调稍显低沉,但情意真挚,有相当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海边吹笛.浣溪沙·转烛飘蓬一梦归[J].新阅读,2013,06:14-15
《浣溪沙·转烛飘蓬一梦归》是一首描写怅恨无依、登临感怀之情的词作。词的上片将残酷现实与美好怀想结合起来写,只有在梦中才能得归故国,重拾旧欢,烘托出词人愁恨难泯、无可奈何的悲痛心情;下片以写景起,即景抒怀,极精简又极沉痛地抒写词人亡国后悔恨、自责的复杂心境。全词情调低沉,婉转凄切,至真至到,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闲居执荡志,时驶不可稽。
驱役无停不,轩裳逝东崖。
沉阴拟薰麝,寒气激我怀。
岁月有常御,我来淹已弥。
慷慨忆绸缪,此情久已离。
荏苒经十载,暂为人所羁。
庭宇翳馀木,倏忽日月亏。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兰生不当户,别是闲庭草。
夙被霜露欺,红荣已先老。
谬接瑶华枝,结根君王池。
顾无馨香美,叨沐清风吹。
馀芳若可佩,卒岁长相随。
袖中赵匕首,买自徐夫人。
玉匣闭霜雪,经燕复历秦。
其事竟不捷,沦落归沙尘。
持此愿投赠,与君同急难。
荆卿一去后,壮士多摧残。
长号易水上,为我扬波澜。
凿井当及泉,张帆当济川。
廉夫唯重义,骏马不劳鞭。
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
慢世薄功业,非无胸中画。
谑浪万古贤,以为儿童剧。
立产如广费,匡君怀长策。
但苦山北寒,谁知道南宅?
岁酒上逐风,霜鬓两边白。
蜀主思孔明,晋家望安石。
时人列五鼎,谈笑期一掷。
虎伏被胡尘,渔歌游海滨。
弊裘耻妻嫂,长剑托交亲。
夫子秉家义,群公难与邻。
莫持西江水,空许东溟臣。
他日青云去,黄金报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