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小姑洲的北面云水那边,二妃的悲态哟依旧俨然。
野庙对着湘江春犹寂寂,古碑磨了篆刻草自芊芊。
旋风在夕阳下吹着香草,斜月笼罩深山啼着杜鹃。
仍像愁眉不展遥望虞舜,九疑一片青翠远隔湘川。
注释
黄陵庙:在今湖南湘阴北四十里的洞庭湖边,是当地人民奉祀湘水女神即传说中帝舜二妃娥皇、女英的祠庙。
小姑洲:一作“小孤洲”、“小袁洲”,黄陵庙南的洲名。
浦:水边。
二女:指娥皇、女英。相传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之野,娥皇、女英追踪到湘水边,举身赴水而死。
俨然:活像,栩栩如生。
草芊芊: 草茂盛的样子。
“风回”句:屈原《九歌·湘夫人》:“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芷兰:香草。屈赋中作为美好的象征。
风回日暮:-作“ 东风近暮”。
“月落”句: 古代神话传说杜鹃乃蜀望帝的魂魄所化。杜甫《杜鹃行》:“君不见蜀天子,化作杜鹃似老乌。”又说:“四月五月偏号呼,其声哀痛口流血。”这里是写黄陵庙周围环境的凄清寂寞,并以喻帝舜的魂魄。
月落:一作“日暮”。
含颦:因怨愁而攒眉,意即愁眉不展。
巡狩:皇帝出外巡行。《史记·五帝本纪》: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
九疑:山名,亦名苍梧山,在湖南宁远。《水经注》说它“山有九峰,形状相似,游者疑焉,故曰九疑山”。
黛:女子画眉时所用的青黛色的石粉。言从黄陵庙远望九疑,像凝聚着一片青翠的颜色。
据《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南巡狩,死于苍梧,葬在江南的九疑山。《水经注·湘水》等又先后将故事发展成为娥皇、女英,因为追踪舜帝,溺于湘水,遂“神游洞庭之渊,出人潇湘之浦”。这样就给原来的传说加深了神话与悲剧的色彩。后世人们更将湘竹上面的斑斑点点,想象成为二妃远望苍梧,临江恸哭的泪痕。李群玉写此诗,也是借助这一绵绵长恨的故事为背景的。唐宣宗大中三年(859年)暮春,诗人蒙冤离京南归,途经黄陵庙,心绪悲凉,故触景生情,作诗写湘灵之怨而倍增伤感。
参考资料:
霍松林,霍有明·唐诗精品附历代诗精品:时代文艺出版社,2018.07
俞平伯·唐诗鉴赏辞典 新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08
李白的《远别离》曾以雄奇奔放的古诗歌咏了这个古代悲剧,李群玉则代之以清丽婉转的今体。所写境界不同,风格亦异,而都能激发人们的“思古之幽情”。此诗中四句极 写野庙当前环境的寥寂凄清,与首尾两联之将读者带到想象中遥远的古代和远方的描写结合得极为巧妙。
此诗在构思上,是用黄陵庙的荒凉寂寞与庙中栩栩如生的二妃悲切的塑像作为对照,在结构上则以诗人凭吊黄陵庙的足迹为线索布局,从而步步深人地表现了二妃音容宛在,精诚不灭,而岁月空流,人世凄清的悲苦情绪。
首句“小姑洲北浦云边” ,交代了祠庙的地点与位置。“浦云边”三字表明诗人从远处走向黄陵庙时所见到的云水相映颇为荒凉的景象,以及由此引起的漠漠层云,江天寂寥,四周一片空空荡荡的感觉。第二句,诗人已进人祠庙瞻望,以特写镜头显出“啼妆俨然”的二妃塑像。这里愈是写出环境的萧索,刻画出二妃生动的形象,也就愈会唤起人们无限的哀思。接下来诗人漫步祠外,只见“野庙向江春寂寂,古碑无字草芋芋”,进一步写景抒情。“野庙向江”,着一“野”字,点染了环境的荒凉。“向江”,显然暗示庙中二妃日夜面向苍梧。此时周围有的只是被风雨剥蚀了字迹的古老碑碣,萋萋的荒草和一片东风无语的寂寂春色。“寂寂”, 是诗人的感受,也是对二妃怅惘心情的想象与描摹。
接写诗人伫立平冈,愁思不已的所见所感:“风回日暮吹芳芷,月落山深哭杜鹃”。暮色晻晻,那江上的香芷在晚风中摇曳生姿。香芷,这个湘、沅带特有的风物,既是黄陵庙前的现场景物,又暗暗关联二妃美丽的神话。《楚辞·湘夫人》云:“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触景生情,引人遐想。待到夜幕降临,江畔月落,四周杜鹃啼血,如果二妃有知,听着声声“不如归去”,她们将会感到怎样的悲戚。她们纵欲归去,却又无处可归,想到这里,感伤之情油然而生。诗人再次步入庙中,抬头凝望“啼妆俨然”的神像,“犹似含颦望巡狩,九疑如黛隔湘川”,仿佛看出她们蹙着眉黛,隔着湘水,仍在朝朝暮暮地遥望远处不可企及的九疑山,默默无言地翘盼着舜帝的归来。这样的形象更加激起诗人内心的波澜:事去千年,人世已非;恨重如山,心似金石。这里的“犹似”二字,既把二妃的神态写活了,流露出她们坚贞不渝、长恨绵绵的情怀,也寄寓了诗人无限的情思。此时此地,诗人伫立野庙,愁萦湘浦,目遇神追,依恋感怀,不能自己。其下“九疑如黛”的结句,以一“隔”字,包含多少欲哭无泪的憾恨。全诗到此,辞虽尽而意未尽,如余音绕梁,回味无穷。就以诗中“月落山深哭杜鹃”中那一“哭”字来说,究竟是实写杜鹃的啼血,二妃的饮泣,还是诗人自己的一掬同情的眼泪,抑或是三者合而有之,那就很难叫人分得清了。
参考资料:
程千帆,沈祖棻,·古诗今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9.01
俞平伯·唐诗鉴赏辞典 新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08
《黄陵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交代了黄陵庙的具体位置以及庙中两位女神的雕像情况;颔联描写的是黄陵庙周围萧条的景象;颈联描述黄陵庙夜晚的景致,造出一个悲凉的意境;尾联再次对二位女神的雕像进行描述,与首联相互照应。全诗用词寥寂凄清,在情感的表达上,该诗情景交融,通过诗人所见的情景抒发对娥皇与女英两位女神的同情,流露出深深的感伤;此诗构思也较为独特,诗中将现实的写景与升华故事相结合,使全诗的感情色彩十分浓烈,形成一幅美丽凄婉的画面。
李群玉(808~862),字文山,唐代澧州人。澧县仙眠洲有古迹“水竹居”,旧志记为“李群玉读书处”。李群玉极有诗才,他“居住沅湘,崇师屈宋”,诗写得十分好。《湖南通志·李群玉传》称其诗“诗笔妍丽,才力遒健”。关于他的生平,据《全唐诗·李群玉小传》载,早年杜牧游澧时,劝他参加科举考试,并作诗《送李群玉赴举》,.但他“一上而止”。后来,宰相裴休视察湖南,郑重邀请李群玉再作诗词。他“徒步负琴,远至辇下”,进京向皇帝奉献自己的诗歌“三百篇”。唐宣宗“遍览”其诗,称赞“所进诗歌,异常高雅”,并赐以“锦彩器物”,“授弘文馆校书郎”。三年后辞官回归故里,死后追赐进士及第。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岩岩钟山首,赫赫炎天路。
高明曜云门,远景灼寒素。
昂昂累世士,结根在所固。
吕望老匹夫,苟为因世故。
管仲小囚臣,独能建功祚。
人生有何常,但患年岁暮。
幸托不肖躯,且当猛虎步。
安能苦一身,与世同举厝。
由不慎小节,庸夫笑我度。
吕望尚不希,夷齐何足慕。
远送新行客,岁暮乃来归。
入门望爱子,妻妾向人悲。
闻子不可见,日已潜光辉。
孤坟在西北,常念君来迟。
褰裳上墟丘,但见蒿与薇。
白骨归黄泉,肌体乘尘飞。
生时不识父,死后知我谁。
孤魂游穷暮,飘摇安所依。
人生图嗣息,尔死我念追。
俯仰内伤心,不觉泪沾衣。
人生自有命,但恨生日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