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栖太白,高顶出风烟。
梵流诸壑遍,花雨一峰偏。
迹为无心隐,名因立教传。
鸟来远语法,客去更安禅。
昼涉松路尽,暮投兰若边。
洞房隐深竹,清夜闻遥泉。
向是云霞里,今成枕席前。
岂唯暂留宿,服事将穷年。
译文
一位高僧在太白峰修行,峰顶高耸入云,云烟缭绕。
静谧的气息弥漫于山壑之间,佛法功德的花雨偏聚集在此峰之上。
他的行迹因为心无邪念而隐蔽,名声因为树立教派、弘扬佛法而得以传播。
鸟儿飞过的时候他在讲说佛法,客人离开之后他便静坐入定。
白天漫步于松林小径的尽头,晚上在寺庙边寻觅住宿。
幽静的内室隐藏在深深的竹林中,清净的夜晚里,他聆听遥远的泉水声。
过去只是听闻这位名声如云霞般高处的人物,如今却亲自来到我的床前。
我渴望的不仅仅是暂时的留宿,而是希望能够毕生服侍佛祖。
注释
太白:山名。在陕西省酈县东南。海拔1193米,慎蒙《名山记》:“大白山,在凤翔府郿县东南四十里,钟西方金宿之秀,关中诸山莫高於此。其山巅高寒,不生草木,常有积雪不消,盛夏视之犹烂然。故以‘太白’名。”
梵:梵语 Brahma的音译词。意为寂静,高净。
花雨:佛教语。诸天为赞叹佛说法之功德而散花如雨。《仁王经·序品》载:“时无色界雨诸香华,香如须弥,华如车轮。”后用于赞颂高僧颂扬佛法之词。
无心:佛教语。指解脱邪念的真心。立教:树立教派,弘扬佛法。
语法:讲说佛法。安禅:佛教语。指静坐入定。俗称打坐。
洞房:幽深如洞的内室。
枕席:枕头和席子。也泛指床榻。
服事:服侍。穷年:终其天年,毕生。
参考资料:
张 晨.王维诗全鉴.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20.241-243
这首诗应当作于王维晚年时期。王维晚年热衷于颂禅,对于佛教有着真实的敬意。此时他倾心佛法,在拜访高僧时创作此诗,希望这位高僧能够指点自己,获得心灵的宁静。
参考资料:
张 晨.王维诗全鉴.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20.241-243
此诗首句点出高僧居于名山峻岭之上,“高顶出风烟”既写山峰高耸入云,又暗含瞻仰高僧仙风道骨之意。三、四两句以“梵流”与“花雨”,将禅意佛心染遍名山峻岭。同时,诗人心中敬畏佛法,诵念勤修,心中有佛法,则处处是佛法,山峰山壑流能例外者。第五至第八句描写高僧的修行境界。高僧普度众生,惠及禅客与禽鸟,而流论鸟之飞来与飞去,与客之到访与离开,高僧只是一味语法安禅,得失随缘,心流增减。既然禽鸟也受到了高僧的开示,这岂不是说,诗人所投宿的这处禅院处处通灵,故而接下来四句描绘院落的清幽,虽然不再直接用佛教的典故,但已然处处遍染禅机。尾章,诗人再次吐露对修习佛法的诚心。“向是云霞里,今成枕席前”,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能够得以拜见高僧的欢愉之情。虽然在高僧这里的留宿,短暂的,但是修习佛法不在于地点,也不拘于地点,诗人愿意毕生修习法,希望自己也能够早日到达“得失随缘,心流增减”的境界。
参考资料:
张晨·王维诗全鉴·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20
《投道一师兰若宿》是一首五言古诗。此诗首句点出高僧居于名山峻岭之上;三四两句将禅意佛心染遍名山峻岭;第五至第八句描写高僧的修行境界;接下来四句描绘院落的清幽,最后吐露对修习佛法的诚心。全诗写景清幽,极富禅意,写出诗人能够得以拜见高僧的欢愉之情,希望自己也能够早日到达“得失随缘,心流增减”的境界。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jié),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
将候远山僧,先期扫弊庐。
果从云峰里,顾我蓬蒿居。
藉草饭松屑,焚香看道书。
燃灯昼欲尽,鸣磬夜方初。
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
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
天地相震荡,回薄不知穷。
人物禀常格,有始必有终。
年时俯仰过,功名宜速崇。
壮士怀愤激,安能守虚冲?
乘我大宛马,抚我繁弱弓。
长剑横九野,高冠拂玄穹。
慷慨成素霓,啸咤起清风。
震响骇八荒,奋威曜四戎。
濯鳞沧海畔,驰骋大漠中。
独步圣明世,四海称英雄。
龙虎谢鞭策,鹓鸾不司晨。
君看海上鹤,何似笼中鹑。
独用天地心,浮云乃吾身。
虽将簪组狎,若与烟霞亲。
季父有英风,白眉超常伦。
一官即梦寐,脱屣归西秦。
窦公敞华筵,墨客尽来臻。
燕歌落胡雁,郢曲回阳春。
征马百度嘶,游车动行尘。
踌躇未忍去,恋此四座人。
饯离驻高驾,惜别空殷勤。
何时竹林下,更与步兵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