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曾经在襄阳居住过一段时间,从他的诗中可见端倪。幕次,是临时搭建的帐篷;汉上,汉江边上的意思;旧居,住过的旧房子。诗中提到了凤林和岘山,可见他回忆的汉上旧居位于襄阳。 王安石用杨乐道原诗的韵和用韵次序和了六首诗,这是其中的第三首。 杨畋,比王安石大15岁,也比王安石早9年进士及第,以文才著称于士林,能诗,善书画,通琴音,称得上是文武全才。王安石特别尊敬这位前辈同事。 王安石诗中描绘的汉上旧居,汉水相绕,岘山白云悠悠,风景优美,环境舒适。岘山位于襄阳城南,方圆60平方公里,森林茂密,山峰连绵,是襄阳城南部和西部的天然屏障,又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诗中的凤林,指的是襄阳城南七里处的凤林关,那是北起岘首山,南到观音阁,东临汉水,西靠岘山的一段狭长走廊,长四五里,浩渺的汉水绕着它向南流淌。 《襄阳县志》中白载:“凤林关,距城七里,在凤凰山南麓,为凤林渡,昔刘景升设伏毙孙坚即此。”凤林关两侧古迹众多,集聚了岘首山、观音阁、鱼梁渡、习家池以及后来兴建的唐城影视城,风景如画,已成为游客造访的必游之地。诗中用了“求田问舍”的典故,借以表达自己关心国家大事和归隐田园之间的矛盾心情。诗人还说自己只能以手中的笔,为这良辰美景添彩,并没白沉溺其中,白负登临之意,这正是忧国忘家的心境体现。诗人最后说,我也很想超然物外,遗弃荣华富贵,归隐而去,又怕您像陈元龙批评许汜不关心国家大事、只知求田问舍一样批评我。 这首诗清新自然,感情真挚,词华典赡,说理透彻,首联表现了王安石对汉上旧居环境的喜爱之情,颔联传达出大公与小私的矛盾心理,颈联表达了不能忧国忘家的遗憾,尾联展现了报效国家的坚定意志。读罢,王安石的理想抱负、坚毅品质和诗情,与襄阳岘山和汉江的美景浑然一体,跃然纸上,令人拍案。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共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闲居执荡志,时驶不可稽。
驱役无停不,轩裳逝东崖。
沉阴拟薰麝,寒气激我怀。
岁月有常御,我来淹已弥。
慷慨忆绸缪,此情久已离。
荏苒经十载,暂为人所羁。
庭宇翳馀木,倏忽日月亏。
初岁元祚,吉日惟良。
乃为嘉会,宴此高堂。
尊卑列叙,典而有章。
衣裳鲜洁,黼黻玄黄。
清酤盈爵,中坐腾光。
珍膳杂遝,充溢圆方。
笙磬既设,筝瑟俱张。
悲歌厉响,咀嚼清商。
俯视文轩,仰瞻华梁。
愿保兹善,千载为常。
欢笑尽娱,乐哉未央。
皇室荣贵,寿若东王。
龙虎谢鞭策,鹓鸾不司晨。
君看海上鹤,何似笼中鹑。
独用天地心,浮云乃吾身。
虽将簪组狎,若与烟霞亲。
季父有英风,白眉超常伦。
一官即梦寐,脱屣归西秦。
窦公敞华筵,墨客尽来臻。
燕歌落胡雁,郢曲回阳春。
征马百度嘶,游车动行尘。
踌躇未忍去,恋此四座人。
饯离驻高驾,惜别空殷勤。
何时竹林下,更与步兵邻。
倬彼甫田,岁取十千。我取其陈,食我农人。自古有年。今适南亩,或耘或耔。黍稷薿薿,攸介攸止,烝我髦士。
以我齐明,与我牺羊,以社以方。我田既臧,农夫之庆。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穀我士女。
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攘其左右,尝其旨否。禾易长亩,终善且有。曾孙不怒,农夫克敏。
曾孙之稼,如茨如梁。曾孙之庾,如坻如京。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黍稷稻粱,农夫之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新过熟 一作:新过热;蟹螯 一作:蟹黄)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