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通过描述一个掉进井里的情景,呈现了一个突然陷入困境的形象,可以视为一种象征。诗人以这个突发事件作为引子,表达了他对人性的思考和对欲望的质疑。 诗中的“乍见无从那处生”表明主人公在井中无法找到生机的出路,暗示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迷失方向、无法找到真正的意义和目标。而“非思非勉出天真”则强调了人性本真的特质。诗人认为,在没有被思考和勉强所束缚的状态下,人们的本性是天真、善良和纯真的。 接下来的两句“苟无物欲相攻夺,人性如何有不仁”则是对欲望的质疑。诗人认为,只有在没有被物质欲望所驱使和争夺的情况下,人们的本性才能表现出善良和仁爱。由此可见,诗人对人性的看法是积极向上的,他认为人性的本质是善良的,只是被欲望所迷惑和扭曲了。
陈普(公元一二四四年至一三一五年四生于宋理宗淳祐四年,卒于元仁宗延祐二年,年七十二岁。居石堂山。入元,隐居教授,从学者数百人。三辟为本省教授,不起。当聘主云庄书院。晚居莆中,造就益众。普著述有石堂遗稿四卷,《四库总目》行于世。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
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
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
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
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
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
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
殷其雷,在南山之阳。何斯违斯,莫敢或遑?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雷,在南山之侧。何斯违斯,莫敢遑息?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雷,在南山之下。何斯违斯,莫或遑处?振振君子,归哉归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