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在千里之外常常会想回归故里,只能登上高台,在窗帘边眺望远方。
孤鸟倦飞尚能还巢,峰峦连绵,穷却未能辨识故乡之所在。
高台上四周凉风习习,暮色降临,唯觉寒气袭人。
又有谁知道倦于奔走求官之人的感受呢!感叹这些故乡的回忆。
注释
临高台:汉《铙歌》十八曲旧题。
千里:离家的路程。
常:长久。
绮(qǐ)翼:像鸟羽毛一样薄而美的丝织品,这里指窗帘。
极:尽头。
动:吹来。
倦游者:倦于奔走求官之人。此为作者自指。
嗟(jiē):感叹。
参考资料:
张丽丽主编.古诗三百首:北京教育出版社,2015.03:284
王运熙,王国家评注.汉魏六朝乐府诗评注:齐鲁书社,2000年10月:15
这首诗作于永明八年(490年)岁末,谢朓被任命为萧子隆镇西府中的功曹,随即又转为文学。这首诗是作者与沈约、王融等诗友的唱和之作。
参考资料:
谢眺,杜晓勤 选注·谢朓 庾信诗选:中华书局,2005
首句点明一篇主旨——“思归”。“千里”,写离家路程之远。“常”,写离家时间之久和“思归”之心切。次句写登台。因“思归”而来登台,目的是想远眺故乡所在,以慰乡关之思。
“才见孤鸟还,未辨连山极”,写登台所见。他登上高台,凭窗举目,首先映入他眼帘的是倦飞归巢的孤鸟。“孤”字似写飞鸟之状,而实寄抒情主人公自己远离故乡,客羁异地之情。“孤鸟”离巢思归而自归,而客羁异地的自己,“常”是“思归”却是回归不得。以有情之人喻无情之鸟,却人不如鸟,则更见离人思归不得愁苦之深。接着,主人公目光由近而远,向他家乡方向望去。他多么想借此高台一览其故乡所在。然而,极目远天,唯见山峦连绵。望断关山,“未辨”家乡何处。上句“见”字,写无意中被动地看到;下句“辨”字,写有意地主动远眺。“未辨”二字,用意尤苦,是说:主人公翘首痴立,凝目远方,寻找故乡,辨尽千山都不是,然心犹未灰,而在继续辨认,以期辨得故乡之所在。可见抒情主人公思乡之情是何等之切。
上面二句写目之所见,接着“四面动清风,朝夜起寒色”二句写身所感受。因是高台,四面皆窗,故能感到“四面”清风之“动”。诗人早晨即来登台,辨认故乡所在,一直辨认至夜晚。“朝夜”,写辨认时间之长。孤身远羁、思归不能、望乡不见,已是十分凄凉。不见故乡而不愿离台而去,暮色降临,清风四起,寒气砭人,此境此景此情,更是无限凄凉。
“谁知倦游者”句,与首句照应,揭示“思归”之意。诗人早期凭借自己的文学才华,奔走“游”历于萧齐权贵之门,以谋求官职。然而直至当时,还仅是一名官卑职微的地方王的文学侍从。他自然感到极度的疲“倦”。但这种心情是能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故“谁知”二字,正是有口难言所致。而“倦游”一语实含万般辛酸。最后“嗟此”一句,把胸中这万般辛酸倾盆倒出。而“嗟此”一声的悲慨郁结之气远达于高台四野。
全诗八句,从“思归”起,到“故乡忆”结。明写“思归”之情,实写“倦游”之意。以景衬情,融情入景。如走珠流玉,读来意味深沉,凄楚动人。
参考资料:
吴小如等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2年9月 :824-825
《临高台》是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首两句写游子登高而思乡;三至六句都是写登台所见景色,特别是“孤鸟”惹动了游子的乡关之思;最后两句与首句呼应,由“谁知”二字,见出游子满怀悲郁。这首诗以景衬情,融情入景,读来意味深沉,凄楚动人。
谢朓(464~499年),字玄晖。汉9,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南朝齐时著名的山水诗人,出身世家大9。谢朓与谢灵运同9,世称“小谢”。初任竟陵王萧子良功曹、文学,为“竟陵八友”之一。后官宣城太守,终尚书吏部郎,又称谢宣城、谢吏部。东昏侯永元初,遭始安王萧遥光诬陷,下狱死。曾与沈约等共创“永明体”。今存诗二百余首,多描写自然景物,间亦直抒怀抱,诗风清新秀丽,圆美流转,善于发端,时有佳句;又平仄协调,对偶工整,开启唐代律绝之先河。
玉墄金阶舞舜干。朝野多欢。九衢三市风光丽,正万家、急管繁弦。凤楼临绮陌,嘉气非烟。
雅俗熙熙物态妍。忍负芳年。笑筵歌席连昏昼,任旗亭、斗酒十千。赏心何处好,惟有尊前。
马上相逢揖马鞭,客中相见客中怜。
欲邀击筑悲歌饮,正值倾家无酒钱。
江东风光不借人,枉杀落花空自春。
黄金逐手快意尽,昨日破产今朝贫。
丈夫何事空啸傲,不如烧却头上巾。
君为进士不得进,我被秋霜生旅鬓。
时清不及英豪人,三尺童儿唾廉蔺。
匣中盘剑装䱜鱼,闲在腰间未用渠。
且将换酒与君醉,醉归托宿吴专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