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是庾信晚年心境的写照。诗人往往把他悲凉的心绪织入秋天萧瑟的景色,构成了凄清落寞的境界。
此诗一开头,便直接抒写了晚景的凄凉。晚景既是指眼前的晚秋落照,又兼含晚年境况之意。首句实为点题。意思直贯全篇。以下虽然再不作一句情语,但因被开篇的情绪所笼罩,因此具体的景物描写也都句句关情。
诗中的景物描写随视线的转移,由内向外地扩展:寒阶是诗人伫立之处,怅惘四周,已是一篇疏落萧条。再看坠落的露珠凝聚在地,已沾湿了庭院。一股股小旋风自地上刮过,卷起了槐树的落叶。西下的斜阳送来阵阵凉意,层层云峰到傍晚时更加阴霾。在这一片旷荡空虚的秋色间,唯有几行寒雁,仿佛一个个小黑点排列于远空。全诗每句景物描写都是典型的晚秋特征,诗人将它们集中于一首诗里,按照由远及近的次序排列,更使人感到秋气的无处不在,秋意的浓重凄寒。以致无需再做情语,景物本身便充满了凄愁冷落之感。正因为如此,景才成为诗人心境的外化。由此看来,景中是否有情,不完全在于能使情渗透其中。只要景物的选择与组合能集中表现出某种与心境相应的氛围,同样能形成景中有情的诗境。
庾信(513—581)字子山,小字兰成,北周时期人。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他以聪颖的资质,在梁这个南朝文学的全盛时代积累了很高的文学素养,又来到北方,以其沉痛的生活经历丰富了创作的内容,并多少接受了北方文化的某些因素,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面貌。
江蓠生幽渚。微芳不足宣。
被蒙风云会。移居华池边。
发藻玉台下。垂影沧浪渊。
沾润既已渥。结根奥且坚。
四节逝不处。繁华难久鲜。
淑气与时殒。余芳随风捐。
天道有迁易。人理无常全。
男欢智倾愚。女爱衰避妍。
不惜微躯退。但惧苍蝇前。
愿君广末光。照妾薄暮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