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獬与王安石同朝,二人政见不同,但诗风却颇相似,律诗极类唐人,这首诗便是一例。诗中写的是暮春时节,一位行色匆匆的旅人在返家途中所见到的景色和心理感受,不尽之意寓于景物描写之中,明快自然,工丽整饬,颇有唐人风调。
首句七个字,便将时间(春尽)、人物(行人)、地点(未到家)一一交待清楚。游子浪迹天涯,离家日久,又逢春色,倍添惆怅。连春风也要来责怪:为何不好端端在家,跑到这天涯来干什么?这就是第二句的意境,含蓄风趣。
思家心切,而路程遥远,只得昼夜兼程。颔联仍以景物描写来表现行人盼望早日回家的急迫心情。“夜来过岭忽闻雨”,高山上的气候变化多端,忽而睛、忽而雨是常事。过岭时突然遇雨,可见翻越的山岭是多么的高;而过岭又是在漆黑的夜间,看不见雨点,只能听到雨声,又可见翻越山岭是多么的难。作者没有从正面写山高路陷,而是用“忽闻雨”写出“夜来过岭”的特点,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今日满溪俱是花”,写东方既白,小雨初霁,行人来到飘旋着落花的山溪边。夜间风雨打下的花瓣勾起了他满腹心事。时值暮春,落红无数,而在外宦游多年的行人也到了迟暮之年。他不愿如残英随波逐流,而希望叶落归根,回到故乡,回到亲人身边,所以才这样不顾艰险,昼夜兼程。从中体现了行人淡淡的惆怅和隐隐的伤感情绪。这一联是诗人精心锤炼而成的,被《宋诗纪事》称为名句。
颈联写人在曲折重叠的山间行走时的感觉,着重写动势。山势陡峭,忽上忽下,下坡时能远远望见前面路边的树,上坡时视线被山挡住,不但看不见前面的树,而且仿佛小路在山顶被突然截断了。气喘吁吁上了山顶,再回头望去,团团白云飘然而至,身后的山峦已经淹没在茫茫云海之中。移步换形,气象万千,此情此景,没有亲身体验的人是感受不到,也描写不出的。
尽管长途跋涉,旅程辛苦,但山间空气清新,野趣宜人,加上归家在即,所以尾联洋溢着行人如脱羁之鸟重返自然般的兴奋喜悦之情。不过,野外的景色绝不会“唯有清泉漾白沙”的,作者如此写,有其更深的含意。他是为了着重点出“清白”二字,使野间的“清白”同尘世间的“污污”形成鲜明对比,让读者从主人公对“绝少尘埃污”的喜爱中体味他对乌烟瘴气的官场的厌恶。作者曾任翰林学士,后被新党所恶,宦途失意,屡遭贬谪。此处就自然流露出了他的身世之感。
唐人诗重在炼意,宋人诗重在炼句。北宋王安石、郑獬一派诗人,都善于精细地刻画自然物态,通篇写景而情寓其中。郑獬此诗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读者随着行人的视野、脚步,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心情的变化,领略到在崎岖漫长的山路上跋涉的滋味,但全诗却没有一句是直接抒情,可见作者的艺术匠心。
《春尽》是唐代诗人韩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抒写了诗人异地依人的苦闷心情。首联抓住“醉”“酒痕”来突出“春尽”时的惜春之情。颔联选取“细水浮花”“断云含雨”等典型景物来描写“春尽”的画面。颈联紧扣“春尽”,写出了“人闲”时对春归的惆怅。尾联借流莺相顾、春愁略解,含蓄地表达了对“春尽”的感伤和悲叹之情。
郑獬(1022——1072)字毅夫,号云谷,虔化人,江西宁都梅江镇西门人,因他的祖父前往湖北安陆经商,便寄居于此。商籍人安陆,详载宁都州志,少负售才词章豪伟,宋皇祐壬辰科举人,癸巳状元及第,初试国子监谢启曰,李广才气自谓无双。
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
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
周公佐成王,金縢功不刊。
推心辅王室,二叔反流言。
待罪居东国,泣涕常流连。
皇灵大动变,震雷风且寒。
拔树偃秋稼,天威不可干。
素服开金縢,感悟求其端。
公旦事既显,成王乃哀叹。
吾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
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奕奕梁山,维禹甸之,有倬其道。韩侯受命,王亲命之:缵戎祖考,无废朕命。夙夜匪解,虔共尔位,朕命不易。榦不庭方,以佐戎辟。
四牡奕奕,孔脩且张。韩侯入觐,以其介圭,入觐于王。王锡韩侯,淑旂绥章,簟茀错衡,玄衮赤舄,钩膺镂鍚,鞹鞃浅幭,鞗革金厄。
韩侯出祖,出宿于屠。显父饯之,清酒百壶。其肴维何?炰鳖鲜鱼。其蔌维何?维笋及蒲。其赠维何?乘马路车。笾豆有且。侯氏燕胥。
韩侯取妻,汾王之甥,蹶父之子。韩侯迎止,于蹶之里。百两彭彭,八鸾锵锵,不显其光。诸娣从之,祁祁如云。韩侯顾之,烂其盈门。
蹶父孔武,靡国不到。为韩姞相攸,莫如韩乐。孔乐韩土,川泽訏訏,鲂鱮甫甫,麀鹿噳噳,有熊有罴,有猫有虎。庆既令居,韩姞燕誉。
溥彼韩城,燕师所完。以先祖受命,因时百蛮。王锡韩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国,因以其伯。实墉实壑,实亩实藉。献其貔皮,赤豹黄罴。
石家金谷重新声,明珠十斛买娉婷。
此日可怜君自许,此时可喜得人情。
君家闺阁不曾关,常将歌舞借人看。
意气雄豪非分理,骄矜势力横相干。
辞君去君终不忍,徒劳掩袂伤铅粉。
百年离别在高楼,一代红颜为君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