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离开咸阳,此去辽水漫漫五千里,还未出门父母就已知道此去将隔海茫茫,今生很难再次相聚。临出门时母亲又为我重新做了几件衣裳,好像怕我有去无回,万一死在路途中没有干净的衣服可以殓葬。也有征人牺牲被送回咸阳,军中长官呈请皇上让烈士本乡的人充任征戍。想想自己真是可怜,身在外时将再没有回来的日期,为此心里无限伤感,茫然驻马停在辽水之边。
注释
如:动词,去。
咸阳:古都城。
营家:军中的长官。
题:上奏呈请。
《渡辽水》是一首杂言古诗。诗的前两句渲染了战争期间凄凉萧索的气氛;三、四两句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五、六两句描写了战士的悲惨命运,表达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控诉;末二句勾勒战士思家的图景。全诗笔力遒劲,意境苍凉,诗中借被迫远征兵卒的口吻,诉恨战之情,表思乡之心;诗人敢于直面现实,在浓浓的乡愁与生离死别中把战争的残酷和对统治者的控诉表现得酣畅淋漓。
诗人在贞元年间曾在幽燕一带度过了十多年的戎马生涯,对边疆战士的生活极为熟悉,十分同情他们的疾苦。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北方游牧民族林胡在檀、蓟一带兴兵作乱,时任幽州节度使的刘济领兵讨伐,诗人随军出征。此诗系诗人“即事谋篇”,为其随军北征横渡滦河时作。
参考资料:
邓诗萍·唐诗鉴赏大典(第3卷)·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王兆鹏·小磨诗坊 乡思·武汉:崇文书局,2019
迟乃鹏·王建研究丛稿·成都:巴蜀书社,1997
这首诗借被迫远征兵卒的口吻,诉恨战之情,表思乡之心。“渡辽水,此去成阳五千里。”这两句写了战士背井离乡,长途征战。以五千里的长度拉开故乡咸阳和辽河之间的距离,征战的艰辛已在言外。
“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时死。”这两句回忆出征前情景,“知”字一笔带过,看似轻巧,实极不易。时儿上肉薄骨并、肝髓流野、古来征战鲜少人回的战场,得是见过多少次战争的残酷、看过多少遭白发人时黑发人的惨状,得是度过多少个以泪洗面的不眠夜、抚摸过多少遍娇儿的脸庞,怨恨过多少回如山的军令状,才能说得如此不拖泥带水。此谓“生离”。第四句更进一步,父母已作了“死别”的考虑:怕儿子战死沙场,无人收尸,无人替他更换寿衣,于是就在儿子出征前为其“重着衣裳”。字字沉着,字字剜心。“隔生”之感、“时死”之别深刻地揭示了唐代对外战争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父母与儿子、妻子与丈夫、小孩与父亲的生离死别,正是源自统治者的这些对外侵略战争。
“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各与题本乡。”这两句写某些战死兵卒的归宿,尸骨还乡,营官在其坟冢上刻上乡第里籍贯。这两句体现了远征之人的思乡之情,即使死了也不忘故乡,希望落叶归根,这是抒情主人公退求其次的愿望。然而,“亦有”也暗示了并非所有的落叶都能归根,并非所有的尸骨都能归正邱首。白骨与坟冢都是战争留下的凄凉的遗物,是残酷战争的见证。凄凉的遗物与思乡之情融汇在一起,让人伤感奠名,表达了诗人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的控诉与愤慨。
“身在应无回渡日,驻马相看辽水傍。”末二句就五、六句势跌落。死的尚有“白骨”“归咸阳”,而活着的已渡辽水的士卒心知再难生还,遂驻马回望咸阳。此时距咸阳五千里的辽水也已有了情感温度,依依之情,怀乡恋土之意,滔滔喷涌。同时,他们只能期望有一天战死沙场后,自己的遗骸能够被幸运地时回家乡。远征战士的悲哀,在这字里行间表现得浓烈、惨酷。
此诗笔力道劲,意境苍凉,通篇哀凉,字字催泪,读来让人心摧骨折、肝肠欲绝。也只有真正有过军旅生活并敢于直面现实的诗人,才能在浓浓的乡愁与生离死别中把战争的残酷和对统治者的控诉表达得如此酣畅淋漓。
参考资料:
邓诗萍·唐诗鉴赏大典(第3卷)·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王兆鹏·小磨诗坊 乡思·武汉:崇文书局,2019
王建(768年—835年),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诸公衮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
甲第纷纷厌梁肉,广文先生饭不足。
先生有道出羲皇,先生有才过屈宋。
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万古知何用!
杜陵野客人更嗤,被褐短窄鬓如丝。
日籴太仓五升米,时赴郑老同襟期。
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
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
清夜沉沉动春酌,灯前细雨檐花落。
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
相如逸才亲涤器,子云识字终投阁。
先生早赋归去来,石田茅屋荒苍苔。
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
不须闻此意惨怆,生前相遇且衔杯!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老我成惰农,永日付竹床。
衰发短不栉,爱此一雨凉。
庭木集奇声,架藤发幽香。
莺衣湿不去,劝我持一觞。
即今幸无事,际海皆农桑。
野老固不穷,击壤歌虞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