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修礼书状

  右洵先奉敕编礼书,后闻臣寮上言,以为后宗所行,不能无过差不经之事,欲尽芟去,无使存录。洵窃见议者之说,与敕意大异。何者?前所授敕,其意曰纂集故事,而使后世无忘之耳,非曰制为典礼,而使后世遵而行之也。然则洵等所编者,是史书之类也。遇事而记之,不择善恶,详其曲折,而使后世得知,而善恶自著者,是史之体也。若夫存其善者,而去其不善,则是制作之事,而非职之所及也。而议者以责洵等,不已过乎?且又有所不可者。今朝廷之礼虽为详备,然大抵往往亦有不安之处,非特一二事而已。而欲有所去焉,不识其所去者果何事也?既欲去之,则其势不得不尽去,尽去则礼缺而不备。苟独去其一而不去其二,则适足以为抵牾龃龉,而不可齐一。且议者之意,不过欲以掩恶讳过,以全臣子之义,如是而已矣。昔孔子作春秋,惟其恻怛而不忍言者,而后有隐讳。盖桓公薨,子般卒,没而不书,其实以为是不可书也。至于“成宋乱”,“及齐狩”,“跻僖公”,“作丘甲”,“用田赋”,“丹桓宫楹,刻桓宫桷”,若此之类,皆书而不讳,其意以为虽不善而尚可书也。今先世之所行,虽小有不善者,犹与春秋之所书者甚远,而悉使洵等隐讳而不书,如此将使后世不知其浅深,徒见当时之臣子至于隐讳而不言,以为有所大不可言者,则无乃欲益而反损欤?公羊之说,灭纪、灭项,皆所以为贤者讳。然其所谓讳者,非不书也,书而迂曲其文耳。然则其实犹不没也。其实犹不没者,非以彰其过也,以见其过之止于此也。今无故乃取先世之事而没之,后世将不知而大疑之,此大不便者也。班固作汉志,凡汉之事,悉载而无所择。今欲如之,则先世之小有过差者,不足以害其大明,而可以使后世无疑之之意,且使洵等为得其所职,而不至于侵官者。谨具状申提举参政侍郎,欲乞备录闻奏。

苏洵

苏洵(1009年-1066年),北-文学家,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猜你喜欢

昆仑使者无消息,茂陵烟树生愁色。
金盘玉露自淋漓,元气茫茫收不得。
麒麟背上石文裂,虬龙鳞下红枝折。
何处偏伤万国心,中天夜久高明月。

昆明波涛南纪雄,金碧滉漾银河通。
平吞万里象马国,直下千尺蛟龙宫。
天外烟峦分点缀,云中海树入空濛。
乘槎破浪非吾事,已斩鱼竿狎钓翁。

庭陬有若榴,绿叶含丹荣。
翠鸟时来含,振翼修形容。
回顾生碧色,动摇扬缥青。
幸脱虞人机,得亲君子庭。
驯心托君素,雌雄保百龄。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不斗秾华不占红,自飞晴野雪濛濛。
百花长恨风吹落,唯有杨花独爱风。

斫地哀歌兴未阑,归来长铗尚须弹。
秋风布褐衣犹短,夜雨江湖梦亦寒。
木叶下时惊岁晚,人情阅尽见交难。
长安旅食淹留地,惭愧先生苜蓿盘。

垂鞭信马行,数里未鸡鸣。
林下带残梦,叶飞时忽惊。
霜凝孤鹤迥,月晓远山横。
僮仆休辞险,时平路复平。

人不善赏花,只爱花之貌。
人或善赏花,只爱花之妙。
花貌在颜色,颜色人可效。
花妙在精神,精神人莫造。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
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苍苍金陵月,空悬帝王州。
天文列宿帝,霸业大江流。
绿水绝驰道,青松摧古丘。
台倾鳷鹊观,宫没凤凰楼。
别殿悲清暑,芳园罢乐游。
一闻歌玉树,萧瑟后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