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想像前代贤人一样在重阳佳节写诗,此时一枝枝的茱萸竞相生长。
宋玉无限的悲秋情怀让人怜悯,怎一陶渊明那样陶醉不知?
青年人喜欢追随时俗,而自己偏偏喜欢像傲寒的菊花一样直面困境。
我现在登高时的几分狂妄,恐怕会惹襄阳小儿拍手笑话。
注释
茱萸: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佩茱萸,中国岁时风俗之一,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爬山登高,臂上佩带插着茱萸的布袋(古时称“茱萸囊”)。
争一:怎一。
绿鬓:即青丝,借指青年。
黄华:即菊花,喻指诗人自己。
襄阳拍手儿:语出李白《襄阳歌》“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这两句诗写的是李白自己的醉态被襄阳小儿笑话。
《九日》是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点明主题,即想要在重阳节赋诗纪念前贤;颔联对比了宋玉与陶潜;颈联进一步阐述了对人生的看法,说人生应如黄菊般坚韧;尾联则以轻松幽默的自嘲口吻收尾。全诗通过对比与象征的手法,传达了诗人对人生境界的独到见解,既有对前贤的缅怀,也有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行行循归路,计日望旧居。
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
鼓棹路崎曲,指景限西隅。
江山岂不险?归子念前涂。
凯风负我心,戢枻守穷湖。
高莽眇无界,夏木独森疏。
谁言客舟远?近瞻百里余。
延目识南岭,空叹将焉如!
唯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
连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
两崖崇墉倚,刻画城郭状。
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
珠玉走中原,岷峨气凄怆。
三皇五帝前,鸡犬各相放。
后王尚柔远,职贡道已丧。
至今英雄人,高视见霸王。
并吞与割据,极力不相让。
吾将罪真宰,意欲铲叠嶂!
恐此复偶然,临风默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