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诗选自《全唐诗》卷二二○。 姜皎 (生卒年不详),上邽(今甘肃天水西南) 人。善画鹰鸟,因封楚国公,故称姜楚公。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云: “玄宗在藩时,为尚衣奉御,有先识之明。玄宗即位,累官至太常卿,封楚国公。” 姜皎这幅角鹰图,是安史之乱时,随侍玄宗入蜀路过绵州时画的。《嘉庆四川通志》卷二○《舆地志·山川》: “(绵州),明皇入蜀,从官太常卿姜皎画角鹰于邮亭,甚精妙,镌石竖州堂后,鹰隼不敢入城。”杜甫是宝应元年 (762) 至绵州的,有机会看到这幅画,题咏此诗。
宋代,陆游到绵州看到这幅画,作《绵州录参厅观姜楚公画鹰少陵为作诗者》 云: “督邮官舍最卑陋,栋挠楹腐知几春。岿然此壁独亡恙,老槎劲翮完如新。向来劫火何自免,叱呵守护疑有神。”
题诗首先描写画面角鹰的形象。姜皎画的角鹰非常凶悍,画面上有一片阴森森的杀气,好像是到达幽朔地方。安史反叛起于幽朔,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复,诗人题画鹰而兼及之,妙笔。
三、四两句,从观者的视角和画师的画笔两方面加以描写,衬出姜皎画鹰艺术之高超。观画的人,将画鹰当作真鹰,但愁它掣臂飞去;学画的人用心去学姜皎画鹰的技巧,但是学不成。
五、六句说这幅鹰画现在绵州,形象逼真,反而嗟叹真鹰徒有虚名。题画诗常使用“以画作真”的手法,本诗却更透进一层,说在画鹰面前,真鹰也黯然失色,这种艺术意想真是出人意外。无怪王嗣奭评论这四句诗说:“形容佳画,止于夺真,而穷上极变。”(《杜臆》)其议论鞭辟入里。
最后两句,诗人告诉梁间的燕雀,不要惊怕,壁上的画鹰是不会腾空飞上九天的,点出画的特点。这是唐人题画诗常见的、也是惯用的手法。在杜甫之前,如宋之问《咏省壁画鹤》:“骞飞竟不去”,不飞去,明是画鹤;李白《巫山枕障》:“巴水横天更不流。”水不流,暗示是画。在杜甫之后,如王季友《观于舍人壁画山水》:“半壁仍栖岭上云”,“再三招手起来迟”。罗隐《扇上画牡丹》;“频摇不肯落莓苔”,也都使用这种艺术技巧。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鱼目高泰山,不如一玙璠。
贤甥即明一,声价动天门。
能成吾宅相,不减魏阳元。
自顾寡筹略,功名安所存?
五木思一掷,如绳系穷猿。
枥中骏马空,堂上醉人喧。
黄金久已罄,为报故交恩。
闻君陇西行,使我惊心魂。
与尔共飘飖,云天各飞翻。
江水流或卷,此心难具论。
贫家羞好客,语拙觉辞繁。
三朝空错莫,对饭却惭冤。
自笑我非夫,生事多契阔。
蓄积万古愤,向谁得开豁?
天地一浮云,此身乃毫末。
忽见无端倪,太虚可包括。
去去何足道,临歧空复愁。
肝胆不楚越,山河亦衾裯。
云龙若相从,明主会见收。
成功解相访,溪水桃花流。
天迷关,地迷户,东龙白日西龙雨。
撞钟饮酒愁海翻,碧火吹巢双猰貐。
照天万古无二乌,残星破月开天馀。
座中有客天子气,左股七十二子连明珠。
军声十万振屋瓦,排剑当人面如赭。
将军下马力排山,气卷黄河酒中泻。
剑光上天寒彗残,明朝画地分河山。
将军呼龙将客走,石破青天撞玉斗。
旅人心长久,忧忧自相接。
故乡路遥远,川陆不可涉。
汩汩莫与娱,发春托登蹑。
欢愿既无并,戚虑庶有协。
极目睐左阔,回顾眺右狭。
日没涧增波,云生岭逾叠。
白芷竞新苕,绿蘋齐初叶。
摘芳芳靡谖,愉乐乐不燮。
佳期缅无像,骋望谁云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