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楚青春异,暄寒早早分”,南楚一带的春天与中原迥异;温暖与寒冷早早地便区分开来。作为一个异乡人,诗人对夔州的时令异常敏感。他发现,与中原家乡相比,这里的春天大有不同,如果按照家乡的时令,此时仍旧春寒料峭,但在夔州,天气已颇显温暖。面对这一切,诗人心中更增添了一层乡愁。
“无名江上草,随意岭头云”,江畔上生着一些叫不出名字的野草;山岭间的云彩自由自在地飘荡。夔州一带,山环水绕,在此生活,难免要与山水接触。在一个春日,诗人漫步江畔,他发现江畔上生着一些他叫不出名字的野草,这更增加了对异乡的陌生感;而那远处山岭间的云彩正自由飘荡,这又使他联想到了自己漂泊的人生。
“正月蜂相见,非时鸟共闻”,在正月里就已见到了蜜蜂;鸟儿们的啼鸣也似乎不合于时令。诗人为夔州春日的风物而感到惊讶,虽是正月,但在这里却已能见到蜜蜂,已能听到鸟儿们欢快的啼鸣。他知道,如果在家乡,要见识到这一切,需在盛春时节。在夔州,诗人时刻拿家乡与之相比,更能凸显出一个异乡人的孤独惆怅。
“杖藜妨跃马,不是故离群”,拄着拐杖妨碍我跃上马背;并不是故意离群索居。历经这些年的漂泊生涯,诗人日渐老病,如今,即使散步,也需要拄杖前行。面对美好的春景,他也想像以前那样,纵马驰骋,然而已力不从心,甚至很难跃上马背。于是,在春日里,他只好离群索居,独自承受这份孤独落寞。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危径几万转,数里将三休。
回环见徒侣,隐映隔林丘。
飒飒松上雨,潺潺石中流。
静言深溪里,长啸高山头。
望见南山阳,白露霭悠悠。
青皋丽已净,绿树郁如浮。
曾是厌蒙密,旷然销人忧。
我饮不尽器,半酣味尤长。
篮舆湖上归,春风洒面凉。
行到孤山西,夜色已苍苍。
清吟杂梦寐,得句旋已忘。
尚记梨花村,依依闻暗香。
入城定何时,宾客半在亡。
睡眼忽惊矍,繁灯闹河塘。
市人拍手笑,状如失林獐。
始悟山野姿,异趣难自强。
人生安为乐,吾策殊未良。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