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皎洁的月光洒在银色的霜花之上,很难让人分清霜花和月光,枕边传来了天外征鸿的声声雁唳。夜深寒重,绣衾香冷,也懒得去重薰。
夜深人静时万籁无声,只听见外面叶子纷纷飘落的声音。更显出深夜的阒寂。刚刚入睡,便像从前一样又梦见了郎君。
注释
蟾彩:月光。传说月中有蟾蜍,故称之为蟾。
霜华:霜色。
鸿:大雁。
依前:像从前一样。
“蟾彩霜华夜不分”,起首一句便从时空两个方面勾勒出人物所处的具体情境。“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在秋霜满地的夜间,皎洁的月光洒在银色的霜花之上,很难让人分清霜华和月光。女主人公定然是在这样一个月色如银的秋夜,耿耿难寐,她透过锦帷玉帐的缝隙,瞩望着窗外的月色秋霜,方产生了这种月光与霜花难分难辨的感触。
如果说首句是从视觉形象的角度刻画人物独宿空房的心态,那么次句“天外鸿声枕上闻”则是从听觉角度来描画女主人公深宵不寐的思绪:她怔怔地躺在床上,枕边传来了天外征鸿的声声雁唳:秋凉了,候鸟也知道振翅南归;而人呢,仍然飘泊在外,没有一点归来的音讯。此时此刻定然有一缕缕怨情缠绕着我们女主人公幽恨绵绵的灵台。词人这里不言鸿雁南飞,而是说鸿声从天外隐隐传到枕边,这就由远及近地从外景到内景勾勒出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生活空间,并进一步限定诗篇所描绘的规定情境:辗转反侧于绣床之上而耿耿难眠。从上述两句中,不仅看到了人物在内环境中的“立足点”,一如电影蒙太奇手法似的由远景——中景,而近景——特写,词人提供的不是一个静止的、而是流动变化的画面。
如果说开头二句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描写了环境氛围和人物的思绪心态,那么第三句“绣衾香冷懒重薰”则是从触觉与味觉角度进一步展现人物的情态和环境的细节:夜深寒重,绣衾香冷,表明女主人公独宿孤栖的难耐况味;香冷而又懒于重薰,表明她心境的落寞无绪。这里词人以“绣衾薰香”的富丽舒适反衬“独宿空房”的寂寞凄恻。
“人寂寂,叶纷纷,才睡依前梦见君。”在写法与内容上都和前文有明显的变化而又保持着意境的统一。前三句着力于意境的渲染烘托,后三句则纯为白描;前三句以景写情,暗写女主人公的辗转反侧,耿耿难眠,后三句明写她依稀入梦,仍萦绕着心中所思。“人寂寂,叶纷纷”二句以叶落纷纷的飒飒有声反衬夜深人静时万籁无声,更显出深夜的阒寂。“才睡依前梦见君”一句也饶有意味,它点出她刚刚入睡便见君依前一样来到梦中,这既写出女主人公盼望她的所爱仍如从前一样赤心不变,也写出她夜夜都是这样梦魂萦绕着她的所爱;或者是意味着她刚才就梦见了他,醒来再度入睡他又荡悠悠来到梦中。这里“依前”二字加得实在含义丰富,至少具有上述一箭三雕的作用。
韦庄(约836年- 约910年),字端己,汉族,长安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诗人、词人,五代时前蜀宰相。文昌右相韦待价七世孙、苏州刺史韦应物四世孙。韦庄工诗,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并称“温韦”。所著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有《浣花集》十卷,后人又辑其词作为《浣花词》。《全唐诗》录其诗三百一十六首。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
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
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
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
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
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
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
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
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崇丘,万物得极其高大也。
瞻彼崇丘,其林蔼蔼。
植物斯高,动类斯大。
周风既洽,王猷允泰。
漫漫方舆,回回洪覆。
何类不繁,何生不茂。
物极其性,人永其寿。
恢恢大圆,芒芒九壤。
资生仰化,于何不养。
人无道夭,物极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