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海上有人乘木筏直上银河,仙人萼绿华常来凡间羊权家。飞升上天后就不需要吃丹砂,只要乘着潮势就可以走遍天涯。
在夫差的故国,潮声如雷滚动;在海神的老家,潮水如云翻腾。席上怎么能得到善抚琴的伯牙,谱写潮声,可与《水仙操》比高下。
注释
南歌子:词牌名,又名“南柯子”“怕春归”“”春宵曲”“碧窗梦”“风蝶令”等。双调五十二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
槎(chá):木筏。
萼绿华:传说中女仙名,年约二十,身穿青衣,每月六次到晋人羊权家。
丹砂:又称朱砂,辰砂。
雷辊(gǔn):雷滚;雷鸣。
海若家:指大海。海若,北海若,传说是海神。
“坐中”二句:传说俞伯牙向成连学琴,三年不成,后随师到海上,作《水仙操》,琴艺大进。
参考资料:
曾枣庄 曾弢.苏轼诗文词选译.南京:凤凰出版社,2017:73-74
谭新红 等.苏轼词全集汇校汇编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345-347
这首词作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八月,此时东坡任杭州太守,苏伯固(坚)任监税。两人交往甚密,时有诗词唱和,这首词即为东坡和和苏伯固在钱塘江畔观潮后所写。
王文诰《苏诗总案》认为此词作于熙宁五年(1072年)苏轼通判杭州时。而刘尚荣《钞本〈注坡词〉考辨》和吴雪涛《苏词编年辨证》认为此词作于元祐五年(1090年)。
参考资料:
曾枣庄 曾弢.苏轼诗文词选译.南京:凤凰出版社,2017:73-74
叶嘉莹主编. 苏轼词新释辑评[M]. 中国书店,2007 ,972-975.
吴熊和.唐宋词汇评·两宋卷(一).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453-454
该词为东坡和苏伯固在钱塘江畔观潮后的词作之一,充分反映了东坡那种与大自然为伍、风采翩翩的浪漫主义情调。
上片以神话的笔调,写观潮时产生的美好感觉。“海上乘槎侣”,为第一潮景,即海渚者一二人乘坐竹筏来来去去的幻境,神奇极了。钱塘江八月观潮成为杭州人传统的习俗。西晋张华《博物志》载:“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仙人尊绿华”,为第二潮景。“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东坡《望海楼晚景五绝》忽然,有一来去无定的九百岁仙女罗郁站立潮头上。以此比拟潮之形态,美丽极了。“飞升元不用丹砂”,为第三潮景。只见一位道人羽化登仙,不用服什么朱砂炼成的丹药,全凭道家的道,即《子华子大道》所言的“道”,即“元,无所不在也。人能守元,无则守之;人不守元,元则舍之”的“元”,就上天了。以此比拟潮头之涨势,壮观极了。“住在潮头来处、渺天涯",照应第一潮景,直写那“居海清者”的竹筏停留在潮头要到来的地方吧,那远在天边。海潮停止后,海面江阔极了。
上片由三个潮景组成钱塘一大奇观,具有浓郁的神话色彩。
下片则以神话与现实交汇呼唤的手法,把观潮给人们的艺术享受渲染得淋漓尽致。“雷辊夫差国,云翻海若家”,状潮之声势浩大。那潮声如雷鸣声震动整个杭州城,如云翻滚惊动海若海神国家。虽然不免有些夸大其辞,但又未失去生活的真实。东坡善于惯用比喻方法来谊染他笔下的人事景物。“坐中安得弄琴牙。写取余声归向、水仙夸“,措绘望海楼上的琴声与潮声共鸣的韵味。坐席中有人舒畅、徐缓地拨弄起伯牙琴,尽取那遗留下无尽之音,正好与潮声形成鲜明的对比,真有“徐声投林欲风雨,末势卷土犹溪坑”(王安石《九井》诗)的韵味。全归响在于伯牙弹奏的《水仙操》美好绮丽琴声。虽然不免带有神话色彩,但伯牙“闻海水洞滑崩撕之声”灵感爆发,移情成功,援琴而歌,竞惊天地面成为中国古代操琴妙手,又给读者以无穷的启示:天才常常是从移情灵感中悟出来的。
词人以飞翔不繁与幻怪离奇的神仙意象,形容世见少见、直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潮,潮水来去翻腾于天地之间,纵恣无碍酣畅淋漓,令观潮之人不觉飘飘然亦欲随之暂离人间远奔天涯。白日飞升的仙人与翻腾不羁的狂潮,于词中交融为象征自由的意象,透露出词人于词中一再表露的渴望挣脱世网的意念。全词描写钱塘江潮,用神话传说和各种比喻来形容它的声势,意境壮阔,富于想象力。
参考资料:
叶嘉莹主编. 苏轼词新释辑评[M]. 中国书店,2007 ,972-975.
李文钰著. 宋词中的神话特质与运用[M]. 台北: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006年,529.
李兆禄编著. 苏轼诗词[M]. 济南:济南出版社,2014 ,171.
词的上片展开想象,把江潮同神话传说联系起来。头两句引用两个典故,说明天上与人间可以相通;下片正面描写潮势。潮声如惊雷滚动,潮水如鸟云翻滚,声势夺人。全词想象丰富,气势磅礴,用典多而贴切,具有恣肆、自由的气象,透露出词人于词中一再表露的渴望挣脱世网的意念。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
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
斜风吹帷雨注面,先生不愧旁人羞。
任从饱死笑方朔,肯为雨立求秦优。
眼前勃溪何足道,处置六凿须天游。
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
劝农冠盖闹如云,送老齑盐甘似蜜。
门前万事不挂眼,头虽长低气不屈。
余杭别驾无功劳,画堂五丈容旗旄。
重楼跨空雨声远,屋多人少风骚骚。
平生所惭今不耻,坐对疲氓更鞭箠。
道逢阳虎呼与言,心知其非口诺唯。
居高忘下真何益,气节消缩今无几。
文章小技安足程,先生别驾旧齐名。
如今衰老俱无用,付与时人分重轻。
春水月峡来,浮舟望安极?
正是桃花流,依然锦江色。
江色绿且明,茫茫与天平。
逶迤巴山尽,摇曳楚云行。
雪照聚沙雁,花飞出谷莺。
芳洲却已转,碧树森森迎。
流目浦烟夕,扬帆海月生。
江陵识遥火,应到渚宫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