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五月,松下的茅草亭里却凉爽宜人,水边的沙洲和远处的繁茂树林融入了暮色,一片幽暗。
路上的行人兴起了无限的思乡之情,远处的青山绿水也仿佛是自己的故乡了。
注释
松下茅亭:放眼亭外。
凉:传达了给人以舒畅之感
汀沙:指靠近水边的沙洲。
云树:高大的树木
苍苍:深青色,幽暗。
思:指的是思乡的感情。
参考资料:
戴文进著.《戴叔伦诗文集笺注》: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2,:第276页
汪娟主编.《唐诗三百首》: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4.02:第159页
诗歌具体写于何年尚待考证,从内容看,在仲夏暑热的“五月”,诗人宦游途中经日跋涉,向晚来到稚川,憩息于松下茅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参考资料:
周啸天、张金海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6月:675-676
这是一首描写江南山水风光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典型的旅游诗,作于诗人宦游途中,写行旅中偶遇之景色。诗中热情赞颂了稚川山水风光的优美,并巧妙抒写了思乡之情。
一二句,描画“行人”傍晚小憩于茅亭的所见,也是对稚川山水的点染。作为一个赶路的宦游人,在“五月”仲夏的暑热中整日跋涉,直到傍晚才突然发现一个“松下茅亭”,岂不喜出望外;憩息亭中,只感到清幽的凉意阵阵拂来,又怎不感到痛快。再纵目远眺,那江中汀洲的白沙,那云烟缭绕的绿树,在暮色映照下显得一片苍茫。上句从小处下笔,工笔描画;下句从大处着眼,泼墨涂染。前后相映,构成一幅意境淡远的松亭晚眺图,含蕴着稚川山水给予异乡“行人”的快感和美感。
三四两句,抒发“行人”于松亭晚眺之中突然唤起的一种油然而生的乡情,实际也在表达对于稚川山水的盛赞。“行人无限秋风思”,是稚川山水给予“行人”的一种无可名状的感发。“行人”二字,在此点出,补明上两句均是“行人”眼中之所见;“秋风思”代指乡愁归思,唤起诗人对故乡一切熟悉亲爱的事物的深切忆念。
此诗的妙处不在于它写出一种较为普遍的思想感情,而在于它写出了这种思想感情独特的发生过程,从而传达出一种特殊的生活况味,耐人含咏。
参考资料:
蔡景仙主编.《山水田园诗词鉴赏》: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04:第217页
萧涤非等撰写.《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4,:第676页
《题稚川山水》是一首七言绝句,这首题咏山水的诗,归趣并不在山水,而在于抒发诗人浓厚的思乡之情。此诗前二句即景描写,由近及远,再由“晚”字暗引出下文的乡思,笔法浑然无迹;后两句营造出深远诗境,怀着无限乡思的行人面对隔水青山,引发无限联想和复杂微妙的思绪。全诗笔触幽微,传达出一种特殊的生活况味,耐人含咏。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常州)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
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
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
留灵修兮憺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
采三秀兮於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
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
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
君思我兮然疑作;
雷填填兮雨冥冥,猨啾啾兮狖夜鸣。(猨 同:猿)
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见好花颜色,争笑东风,双脸上,晚妆东。闭小楼深阁,春景重重。三五夜,偏有恨,月明中。
情未已,信曾通,满衣犹自染檀红。恨不如双燕,飞舞帘栊。春欲暮,残絮尽,柳条空。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
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