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问居长洲之甫里,余女弟婿也。余时过之,泛舟吴淞江,游白莲寺,憩安隐堂,想天随先生之高风,相与慨然太息。而子问必挟《史记》以行。余少好是书,以为自班孟坚已不能尽知之矣。独子问以余言为然。间岁不见,见必问《史记》,语不及他也。会其堂毁,新作精舍,名曰花史馆。盖植四时花木于庭,而庋《史记》于室,日讽诵其中,谓人生如是足矣,当无营于世也。
夫四时之花木,在于天地运转、古今代谢之中,其渐积岂有异哉!人于天地间,独患其不能在事之外,而不知止耳。静而处其外,视天地间万事,如庭中之花,开谢于吾前而已矣。自黄帝迄于太初,上下二千余年,吾静而观之,岂不犹四时之花也哉!吾与子问所共者,百年而已。百年之内,视二千余年,不啻一瞬。而以其身为己有,营营而不知止,又安能观世如《史》、观《史》如花也哉!余与子问言及此,抑亦进于史矣。遂书之以为记。
译文
住在长洲县甫里一地的子问先生,是我的妹夫。我偶尔到他那里去,与他一起在吴淞江上泛舟,婿览白莲寺,在安隐堂休憩,想象天随先生的高风亮节,与之相比不自觉地自我叹息。而且子问每次出行都要挟带《史记》,我小的时候也是爱读此书,并认为从班固之后就没有完全理解此书的人了。惟独子问认为我说的话有理,隔年不见,一旦相见都要问《史记》,不谈论其他事情。不巧他的书室被毁,便新修了一座房子,题名为花史馆。这是因为在庭院中种上了四季花木,而又收藏《史记》于书房中,每天在书房里讽诵诗篇。人生在世,应该没有别的什么乞求,要是这样就知足了。
四季花草树木的成长,在于天地运转,新陈代谢,其中的积累难道有什么怪异的吗?人生于世,惟独担心的是自己不能常常立于事情之外,而且不知尽头。冷静地处于事情之外,看天地间万事万物,就像这庭中之花,开开败败于我们面前罢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上下两千多年,难道不像四季之花吗?而我和子问所共有的,最多也不过百年。以百年之期和两千多年相比,就像一瞬间内,把身外之物占为己有,来来往往地不知止境,观察世事如看《史记》一般,看《史记》犹如看花!我和子问提及这件事,抑或亦可以进入史书里吧,于是记载下来成为此记。
注释
子问:即马子问。归有光有《与马子问》小简,见《震川先生集》别集卷七。长洲:县名,明代属苏州府。
甫里:今为甪直镇,隶属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
女弟婿:即妹夫。
吴淞江:起自太湖瓜泾口,下婿即苏州河,至上海与黄浦江合流,由吴淞口注入长江。它曾是古代苏州出海的主要通道。
憩(qì):休息。
天随先生:即唐代诗人陆龟蒙,字鲁望,自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长洲人,曾应进士试,不第,隐居甫里。《新唐书》有传。
史记:汉司马迁著,又名《太史公书》,一百三十篇,记事起自黄帝,止于汉武帝,是中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由于其记事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因而在文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
班孟坚:即汉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他继承父亲班彪遗业,续修《汉书》,记述西汉二百三十年的历史。后人认为《汉书》摹仿《史记》,但成就远逊。
间(jiàn)岁:隔年。
精舍:学舍,书斋。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辨误二》:“古之儒者,教授生徒,其所居皆谓之精舍。”
庋(guǐ):收藏。
讽诵:朗读,诵读。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怀袖握书,晓夕讽诵。”
营:指经营、谋划。
渐积:逐渐发展,积聚。
黄帝:少典之子,姓公孙,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又居姬水,因改姓姬,国于有熊,故亦称有熊氏。败炎帝,败蚩尤,诸侯尊为天子,以代神农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迄(qì):到。太初:汉武帝年号(公元前104年—公元前101年)。全句意即《史记》所述历史。
不啻(chì):无异于,如同。
营营:劳而不知休息;忙碌。语本《庄子·庚桑楚》:“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
抑:或许,或者。
参考资料:
李建龙.中国金榜百家经典.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2年.第81—82页
郭预衡,侯光复主编.中国古代十大散文家精品全集.大连.大连出版社.1998年.第271—273页
归有光对《史记》有由衷之好,在《五岳山人前集序》中曾说:“余固鄙野,不能得古人万分之一,然不喜为今世之文,性独好《史记》,勉而为文,不《史记》若也。”他的妹夫新建花史馆,收藏司马迁的《史记》于其中,归有光即以此为由头,写下此记。
参考资料:
郭预衡,侯光复主编.中国古代十大散文家精品全集.大连.大连出版社.1998年.第271—273页
花开花落,已成寻常景象。庭前种植四时花木,书房中珍藏一部《史记》,对条件较好的读书人来说,亦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但作者以哲学家的眼光来看待这些,发出“观世如《史》,观《史》如花”的感慨,就使这篇散文富有哲理意味。
归有光读书,怀抱着经世致用的崇高理想。他酷爱《史记》,亦欲从中汲取写作之精髓。因此,文章伊始两句,即透露出作者内心的抱负。他与妹夫泛舟于江上,游览名胜古迹,缅怀天随先生之高尚风范,不禁共同慨然叹息。此中深意,乃作者由陆龟蒙的仕隐之道,联想到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名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有鉴于此,读者对于归有光在花史馆内钻研《史记》,发出“人生若此,足矣,无需再营求于世”之语,便不会误以为他已满足于现状,无复他求。
历史的推移,人事的代谢,犹如花开花落,皆遵循一定的规律。从花的盛衰中,领悟历史的演变,此即所谓“读史如花”。历史长河漫漫,个人生命短暂。在有限的一生中,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乃《史记》中众多英雄人物的感人之处;若不能客观看待自己,自以为能超越自然规律,营营以求而不知止足,则无法达到“读史如花”的境界。归有光在此并非主张放弃追求,而是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提倡有所节制,要“知止”。这反映出归有光能够较为客观地看待问题,在未能谋得官职之前,仍能保持豁达的心态。能够“读史如花”,便能达到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作者说:“余与子问言及此,抑亦进入史矣。”那是表明:他和他妹夫的思想和《史记》中记述的“古之仁人之心”是相通的。
参考资料:
(明)归有光著;叶祖兴,英子选注.归有光抒情散文.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年11月.第30—31页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示了对《史记》的特殊喜爱,又发表了观《史》如观花的看法。文章对前者没有展开论述,它的写作重点在于后者。至于说人生百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一瞬,因而无须积极进取,则是古人悲观思想的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流露。全文运用比喻,把历史的兴衰视同花朵的荣枯,从而引出作者的议论,生动形象,简明扼要。
归有光(1506~1571)明代官员、散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汉族,江苏昆山人。嘉靖十九年举人。会试落第八次,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60岁方成进士,历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与修《世宗实录》,卒于南京。归有光与唐顺之、王慎中两人均崇尚内容翔实、文字朴实的唐宋古文,并称为嘉靖三大家。由于归有光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极深造诣,在当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著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
乾元发生春为宗,盛德在木斗建东。
东方岁星大明宫,南山喜气摇晴空。
望云五等舞万玉,献寿一声出千峰。
文昌随彩礼乐正,太平下直旌旗红。
师旷应律调黄钟,王良运策调时龙。
玄冥无事归朔土,青帝放身入朱宫。
九韶九变五声里,四方四友一身中。
天何言哉乐无穷,广成彭祖为三公。
野臣潜随击壤老,日下鼓腹歌可封。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
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
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
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
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
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