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边塞军营之门频频接纳战败匈奴的归降书,将军仗剑纵横驰骋边塞万里。
汉高祖空自夸赞娄敬的和亲之策,却把汉朝的公主嫁给了匈奴单于。
我巍巍大唐的猎猎旌旗在阴山飘扬,西域胡人胆敢来犯定叫他有来无还。
作为子民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
注释
塞上曲:唐代的一种新乐府辞,源出汉乐府《出塞》《入塞》曲,内容多写边塞征戍之事。
军门:此指军营之门。古时行军,树两面旗为门。
频纳:频频接纳。
横行:纵横驰骋,所向无阻。
汉祖:指汉高祖刘邦。
谩夸:空夸,枉夸。谩,同“漫”,徒然。
娄敬策: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齐人娄敬以戍卒求见刘邦,建议入都关中有功,赐姓刘,后封关内侯。刘邦在白登(山名,在今山西省大同市东)被匈奴打败后,他提出和亲政策,建议将鲁元公主嫁与匈奴单于,为刘邦采纳,并派他前往结约。他又曾建议刘邦迁徙山东诸侯后代及豪强大族十万余口充实关中,以削弱关东旧贵族豪强势力。因其数建奇谋,被封为建信侯。
“却将”句:讥讽和亲之策并未解决问题。单(chán)于,汉时匈奴称其君长为单于。
汉家:借指唐朝。
旌帜:旗帜,借指军队。旌,古代的一种旗子,旗杆顶上用五色羽毛做装饰。
阴山:西起河套,东抵小兴安岭,横跨今内蒙古,在汉代是北方的天然屏障。
不遣:不使,不让。
胡儿:中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的通称,汉以后也泛指外国人。这里指吐蕃、回纥士兵。匹马还:春秋时,晋全歼秦军于崤山,“匹马只轮无反者”(《春秋公羊传》)。这里借用此典。
得:能。
“何须”句:《后汉书·班超传》载,班超投笔从戎,在西域三十一年,立下了大功。年老思归,上疏曰:“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这里反其意而用之,表示决不贪生而还。生入,活着归来。玉门关,古关名,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这里泛指边塞。
参考资料:
戴文进著. 戴叔伦诗文集笺注[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270.
周蒙,冯宇主编. 全唐诗广选新注集评 5[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4:282-283.
孙全民注. 唐代边塞诗选注[M]. 合肥:黄山书社, 1992:204-205.
卢冀宁,汪维懋著. 边塞诗词赏析[M]. 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 2013:106.
蔡景仙主编. 山水田园诗词鉴赏[M].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8:219.
嘉峪关市《历代长城诗选》编纂委员会编. 历代长城诗选 上[M].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2015:202.
张庆生,刘守昌,杨俊灵主编. 古诗词选读[M]. 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 2017:16.
这组诗大约是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春后戴叔伦居长安时所作。唐代自安史之乱后,国力衰减,边疆少数民族统治者见有机可乘,便频繁发动对唐朝的入侵,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中唐代宗、德宗年间,这种侵扰更加猖獗。因此,不少有志之士主张痛击侵略者,誓死报国。这组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
参考资料:
戴文进著. 戴叔伦诗文集笺注[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270
贾庆申主编;马宝纪,王录敬等副主编. 爱国诗词精品一百首[M]. 北京:红旗出版社, 1997:80-81.
黄益庸,衣殿臣编著. 历代爱国诗 上[M]. 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 1998:168.
《塞上曲二首》是一组七言绝句。第一首诗写将士安边定远的豪情,并对汉高祖夸耀的和亲之策提出质疑,实际是对唐代和亲强藩政策的责难和批评;第二首诗写将士为了全歼入侵之敌,不惜以身殉国,义无反顾的豪壮之情,何必像班超年老时犹想生入玉门关。这组诗格调高亢、气魄宏大,是借乐府之名有感而发的议论诗,洋溢着豪迈博大的爱国热情,呈现出一种雄浑的意境。
这组诗是借乐府之名有感而发的议论诗,洋溢着豪迈博大的爱国热情,格调高亢,气魄宏大,呈现出一种雄浑的意境。几处用典似信手拈来,自然朴素,与真挚的爱国情感相得益彰。
组诗中的第一首诗塑造了一位英勇无敌的将军形象,同时借古讽今,抨击了朝廷的投降政策。诗一开头便推出一组激动人心的近景镜头:军营之门旗帜高扬,枪戟林立。在威严的鼓角声中,战败的匈奴不断前来投降。他们诚惶诚恐,毕恭毕敬;而汉军将领身着戎装,英姿飒爽地站立在受降台上,代表朝廷接受敌军的降书。这是诗人精心选择的一个典型场面,是在边战长河中拦腰截取的一个断面。这个“频纳受降书”的胜利结局,足以启示读者想象整个艰苦的鏖战过程,想象汉军将士佩刀横剑、奋力杀敌的壮烈情景。“一剑横行万里馀”是对人物的“特写”。这位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勇士,在漫长的边境线上锐不可当,杀得敌人纷纷溃逃。寥寥七字,在读者面前树立起一位骁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形象。
第三、四句,诗人从描写战争一下宕开,转而对历史发出深沉的叹惋:汉高祖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但他竟慑于匈奴的强大而采纳娄敬的和亲政策,将公主嫁给匈奴单于,这是多么令人遗憾啊。显然,诗人在这里不是要评议历史,而是借古讽今,有感而发。戴叔伦所处的时代,正好是唐代社会大转折时期,此时唐王朝拥有的广阔疆域已丧失过半,阴山、燕山以北为回纥所有,陇山、岐山以西为吐蕃所占,大渡河以南为南诏所据。唐王朝统治者并未痛思教训,奋力抵抗,反而采取退让政策,如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就将咸安公主嫁给回纥可汗顿莫贺。当然,对历史上封建统治者为安全边境所采用的和亲政策不能简单否定,但最高统治者以此作为战败的退路,却令有民族气节的爱国志士所不容。因此,诗人在诗中对此表示痛心和鄙视。同此诗前两句对边战的描写相对比,诗人的褒贬爱憎是相当鲜明的。
第二首诗直陈胸臆,歌颂守土抗敌的英雄行动,抒发以身报国的壮志豪情,格调很高,一派豪气。诗的前两句是对边防将士抗敌守土行动的热情礼赞。起句就不凡,写出了唐军的巨大声势。“汉家旌帜”,极写军容的严整,旗帜的鲜明,斗志的旺盛,有了这样的队伍戍边御敌,哪有不胜之理?“满阴山”三字,既点明了战争发生的地点,又表现了唐军漫山遍野,锐不可当。正因为唐军占了优势,才有消灭一切来犯敌人的决心,才发出“不遣胡儿匹马还”的豪言壮语。阴山是唐代西北边防重地,王昌龄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二首·其一》)的诗句,都是说祖国边境绝不允许侵略者越过半步,倘若有人斗胆来犯,定会叫他有来无回。对于狡猾而又强悍的敌人,绝不能让他们有逃走的机会,否则还会不时地进行侵扰,后患无穷,所以古代就有“匹马只轮无反者”的战役。这两句是从总体上写唐军戍边御敌的战斗,目的是表现他们的英雄气概。
诗的后两句从个体上写唐军的誓言与决心。“愿得此身长报国”,这掷地有声的语言,是每个戍边将士发自肺腑的声音。这里的“长”字富有表现力,生动地写出了将士永远忠于祖国的赤子之心。正是因为将士们有了这样的爱国之心,才发出“何须生入玉门关”这样不可动摇的豪壮誓言。“何须生入玉门关”用的是东汉名将班超的典故。班超戎马一生,战功赫赫,巩固了汉王朝在西域的统治,保护了当地各族人民,晚年上书乞归:“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此诗反其意而用之,并无贬低班超之意,而是借此表达慷慨献身、立志报国的坚定信念,是对典故的活用。这两句和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马篇》),王维的“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少年行四首·其二》)等一些写爱国的诗句是一脉相承的,充分表现了戍边将士的豪迈气概和自我牺牲精神。
参考资料:
黄益庸,衣殿臣编著. 历代爱国诗 上[M]. 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 1998:168.
吕进主编. 爱我中华诗歌鉴赏 古代一分册[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3:337-338.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常州)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一旱近两月,河洛东连淮。
骄阳佐大火,南风卷黄埃。
草树青欲乾,四望令人哀。
时时怪事发,雨雹如李梅。
我梦天河翻,崩腾走云雷。
今日复何日?駃雨东南来。
元气淋漓中,焦卷意已回。
良苗与新颖,郁郁无边涯。
书生如老农,苦乐与之偕。
闾阎闻吉语,一笑心颜开。
酉年酒如浆,乾溢安能灾。
惟当作高廪,多具尊与罍。
家人笑问我,君田安在哉!
湖口人李正臣蓄石九峰,玲珑宛转,若窗棂然。予欲以百金买之,与仇池石为偶,方南迁未暇也。名之曰壶中九华,且以诗纪之。
清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
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
天池水落层层见,玉女窗明处处通。
念我仇池太孤绝,百金归买碧玲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