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雨后初晴,阳光照耀着江上的红楼,瀼西的春江水面波光粼粼。
桥东桥西长着美好的杨柳,树下人来人往,一边唱着歌一边漫行。
注释
瀼(ráng)西:今重庆奉节瀼水西岸。陆游《入蜀记》:“土人谓山间之流通江者曰瀼。”
縠(hú)文:绉纱似的皱纹,常用以喻水的波纹。
参考资料: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46-349
吴在庆 编选.刘禹锡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30-136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36-41
本首诗是组诗《竹枝词九首》中的第三首。这组诗当作于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夔州在长江三峡的上游,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当地流行着叫“竹枝词”的民歌形式。刘禹锡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九首》,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
参考资料:
吴在庆 编选.刘禹锡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30-136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36-41
“江上朱楼”一首,写当地民俗风情。杨柳本是夹河而生,诗人用“桥东”“桥西”加以重复指示,把人的视线牵移到此,在人的刻意关注中,杨柳也似乎更加繁盛,春的气息便愈加浓郁可感。
把桥上的行人用“人来人去”来表现,以见其熙熙攘攘,人流涌动,充满了动感,紧接着缀以“唱歌声”三字,歌声与往来行人牵引杂合,忙碌而繁闹的市井气息扑面而来。土俗民风的独特性因这些词语的重复而得到了更突出的显示。
参考资料:
吴在庆 编选.刘禹锡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30-136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36-41
《竹枝词九首·其三》是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写当地民俗风情。诗的首句点明地点和天气,造出一种明丽清新的氛围;次句将视角转向江边的春水,展现了春水初涨、波光粼粼的美丽景象;三句以“桥”为参照,描绘了桥两岸杨柳依依的美好景致;末句将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场景展现出来。整首诗通过对江上朱楼、春水、杨柳以及人们活动的描绘,勾勒出一幅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春日画卷。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吟君叹逝双绝句,使我伤怀奏短歌。
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惟觉祭文多。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万古到今同此恨,闻琴泪尽欲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