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雪断道冰成梁,侯家炽炭雕玉房。
侯龙吐耀虎喙张,熊蹲豹踯争低昂。
攒峦丛崿射朱光,丹霞翠雾飘奇香。
美人四向廻明珰,雪山冰谷晞太阳。
星躔奔走不得止,奄忽双燕栖虹梁。
风台露榭生光饰,死灰弃置参与商。
盛时一去贵反贱,桃笙葵扇安可当。
译文
纷飞的大雪封锁了道路,晶莹的冰层包裹了桥梁;炽热的炭火把王侯那华丽的房间烧得暖气洋洋。
木炭像蟠龙吐水猛虎张嘴喷射着火光,又似熊蹲似豹跃互争低下与高强。
堆积如山的木炭火光灼人,在它上面腾起红霞与绿雾散发着清香。
戴着华美耳饰的美人环坐在它的四周,正如在冰山雪谷中享受温暖的太阳。
日月星辰的运行自有规律永不停息,眨眼间流光溢彩的梁上有了飞燕的呢喃。
风台水榭边桃红柳绿春光融融,剩炭死灰被冷落弃置如远隔的参商。
炙手可热的事物因需求变化由珍贵化为卑贱,自然规律又岂是盛夏必需的桃席与蒲扇所能阻挡。
注释
侯:王侯。雕玉房:夸饰语,指富丽豪华的住宅。
此两句中的龙虎熊豹,皆言燃炭之形状。《晋书·羊琇传》“琇性豪侈,费用无复齐限,而屑炭和作兽形以温酒,洛下豪贵,咸竞效之。”裴启《语林》谓兽炭“火热既猛,兽皆开口,向人赫赫然”,诗中“吐耀”、“张喙”即是指燃烧的木炭之状。
攒峦丛崿(è):言炽炭堆积之多,犹如山形一般。攒,聚。崿,山崖。
明珰(dang):指镶嵌明珠的耳饰。
晞:晒。
星躔(chán):日月星辰运转的度次。躔,天体运行。
奄忽:忽然,奄然。虹梁:像彩虹一般的大梁,这里借指华屋大宅。
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
参商:两个星宿名。《左传》:“辰为商星,参为晋星,参商相去之远也。”因此,后人常以参商喻隔距离之远。
桃笙:以桃枝织成的席簟。簟,宋、魏之间谓之笙。左思太冲《吴都赋》“桃笙象簟,韬于筒中。”注云:“桃笙,桃枝簟也。吴人谓簟为笙。”葵扇:出《晋书·谢安传》“安乡人有蒲葵扇五万,安乃取其中者捉之。京师士庶竞市,价增数倍。”
参考资料:
王松龄 杨立扬 等.柳宗元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4-18
《行路难三首》,作于柳宗元贬谪永州之后,已成定说。但究竟何年所作,众说纷纭。王国安于《柳宗元诗笺释》中认为:此词与《笼鹰词》《跂乌词》诸作,虽用寓言之体,然词旨悲愤,显以自况,当为初贬之际所作,即系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关于王国安的这一观点,应出自韩醇,因韩醇于《诂训柳集》卷四十三曰:“三诗皆意有所讽,上篇谓志大如夸父者,竟不免渴死,反不如北方之短人,亦足以终天年,盖自谓也。中篇谓人才众多,则国家不能爱养,逮天下多事,则狼顾而叹换可用之材,盖言同辈诸公一时贬黜之意也。下篇谓物适其时则无有不贵,及时异事迁,则贵者反贱,犹如冰雪寒凛,则侯家炽炭无不贵矣。春阳发而双燕来,则死灰弃置,无以用之。盖言前日居朝而今日贬黜之意也。当是贬永州后作。”但是,零陵师专何书置经过考订,认为《行路难》三篇诗作并非是贬永初期心态的写照,而应是元和五年(810)后所作。理由有三,其一是诗中“睢盱大志小成遂,坐使儿女相悲怜”,所寄寓的是贬永后期的生活、思想感情;其二是“爱材养育谁复论”句,与《冉溪》诗意相同;其三是“风台露榭生光饰,死灰弃置参与商”,也是贬永后期的思想感情的观照。此外,叶树发于《柳宗元传》(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中也将此诗列为元和七年(812)左右所作。此诗为组诗第三首。
参考资料:
王松龄 杨立扬·柳宗元诗文选译[M]·成都:巴蜀书社,1991
尹占华解读·柳宗元集(节选)[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20
何静翔.深刻的寓意 诗意的表达——浅论柳宗元《行路难三首》的思想性与艺术性[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1,27(1):23-25
《行路难三首·其三》是一首七言古诗。通过对季节气温的变化与万物适时而贵的现实的观察,诗人深刻地体悟到人生于世只能适时而为,不可强求的哲理。譬如木炭,在寒冷的冬天,一旦“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的时候,王侯将相们为取暖之需无不争相购买,因此炭价如金;而一旦大地回春,燕语呢喃,草长莺飞,花红柳绿时,昔日不可或缺的燃炭,今日已如同死灰一般弃置于外。这种现实便阐明了万物以适时而贵,时移而异的常理,这里的“燃炭”也正是诗人对世态炎凉进行痛苦思索之后的一种感悟与内心世界的写照。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其语言的“绮丽鲜秀”,尤其是柳宗元对炽炭的形状的描述几乎达到了至臻至美的境界。柳宗元之所以能名列唐宋八大文学家中,不仅是他有《江雪》、《渔翁》、《天对》这样辉煌的诗篇,更重要的是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一反秦汉以来对山水世界的宏观把玩,而第一个揭盖探底进行微观描摹。如他的《永州八记》、《八愚诗序》等文,所写之景不过是一些方亩之间的小而又小的地方,但是,其一草一木,一石一水,无不形态各异,气势非凡。他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写道:“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他在《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一文中写道:“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可见柳子文章开创了范山模水的另一种风格——知微见著,“笼天地于神内,挫万物于笔端”。
柳宗元在这首诗里运用的就是其散文中所贯用的盆景艺术,让万象变化浓缩在方寸之间。“蟠龙吐耀虎喙张,熊蹲豹踯争低昂。攒峦丛崿射朱光,丹霞翠雾飘奇香。”晋代羊琇以形炭温酒为乐而始作甬者,唐朝时期的达官贵人纷纷效仿,于是,一些烧炭工为谋重利投其所好,选择一些奇形异状的树蔸烧炭,并有意识地进行了一些雕刻。因此,在燃烧时,那种如龙似虎、熊或豹的形象表现得更为突出。这里尤其是“吐、喙、踯、昂、射、飘”几字用得鲜活独到。将炽炭燃烧的形态描写得细而不腻,惟妙惟肖,仿若神来之笔,了无迹痕,让人读来惊而赞然。因此,汪森于《韩柳诗选》中对以上四句大加赞赏道:“绮丽之语,故自鲜秀。”
参考资料:
何静翔.深刻的寓意 诗意的表达——浅论柳宗元《行路难三首》的思想性与艺术性[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1,27(1):23-25
柳宗元(773年—819年11月—8日),字子厚,汉族,出生于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祖籍河东郡(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芮城一带)人,出身河东柳氏,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愚溪。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章的成就大于诗作。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被推为“游记之祖”。著有《河东先生集》。
二马并驱攒八蹄,二马宛颈鬃尾齐。
一马任前双举后,一马却避长呜嘶。
老髯奚官奇且顾,前身作马通马语。
后有八匹饮且行,微流赴吻若有声。
前者既济出林鹤,后者欲涉鹤俯啄。
最后一匹马中龙,不嘶不动尾摇风。
韩生画马真是马,苏子作诗如见画。
世无伯乐亦无韩,此诗此画谁当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