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门如天深九重,君王如帝坐法宫。
人生难处是安稳,何为来此骊山中。
复道连云接金阙,楼观隐隐横翠红。
林深谷暗迷八骏,朝东暮西劳六龙。
六龙西幸峨眉栈,悲风便入华清院。
霓裳萧散羽衣空,麋鹿来游墟市变。
我上朝元春半老,满地落花人不扫。
羯鼓楼高挂夕阳,长生殿古生青草。
可怜吴楚两醯鸡,筑台未就已堪悲。
长杨五柞汉幸免,江都楼成隋自迷。
由来流连多丧德,宴安鸩毒因奢惑。
三风十愆古所戒,不必骊山可亡国。
译文
巍峨的皇宫呵如天宫深有九重,皇帝坐在正殿上理政办公。
人生最难得的是安安稳稳过日子,李隆基为什么要来到这座骊山中?
你看那复道在云雾中连通着座座金殿,楼台隐现出横在山间的彩色雕梁画栋。
树林深密山谷幽暗使玄宗车驾的八匹骏马迷惑不前呵,清晨游东山日暮览西峰骏马也累得走不动。
当玄宗西奔峨眉栈道经过马嵬坡,军中哗变杨妃缢死悲风便吹入了华清院。
霓裳羽衣曲一时风流云散,城市变荒野,麋鹿也可在宫殿的遗址上游玩。
今日我登临朝元阁春天已过一半,但见满地落花无人打扫狼藉地面。
羯鼓楼高挂着惨淡的夕阳,荒草野蔓丛生在长生殿。
可怜吴王楚王这两只小毛虫竟敢作乱称帝,宫殿楼台还未建成就已命丧黄泉。
想那汉代也有长杨殿和五柞宫,汉家天子在当时侥幸能稳坐江山。
隋炀帝在江都修成了供他荒淫享乐的迷楼,而他的帝业也就迷失在其中。
从来沉溺酒色淫乐的人都会丧失德行,不知道宴安有如鸩毒,那是因为被奢侈生活诱惑。
歌舞游猎、声色狗马种种恶习都是古代圣贤所戒除的,不仅是因为唐玄宗建造了骊山宫殿才导致亡国。
注释
骊山:在今陕西临潼县西。唐玄宗李隆基曾在这里大修行宫,尽情纵乐。
“君门”句:指无由向皇帝效忠。
法宫:正殿,为皇帝处理政事的地方。
复道:高楼间(或山岩险要处)架空的通道,阁道。
观(guan贯):这里指楼台。
横翠红:指彩色的雕梁画栋横在山间。
八骏:相传周穆王有八匹骏马,这里指唐玄宗的车驾所用的马匹。
六龙:古代神话说为太阳驾车的羲和每日赶六条龙载上太阳神从东到西飞行。这里也指皇帝车驾所用的骏马。
幸:皇帝抵达某处称“幸”。
峨眉栈:峨眉山的栈道。这里指马嵬坡。据唐人陈鸿《长恨歌传》载,安史乱起,唐玄宗西奔蜀,路经马嵬坡,因兵变被迫杀掉杨贵妃。
华清院:即华清宫,在骊山上,是唐玄宗与杨玉环寻欢作乐的地方。
霓裳、羽衣:杨玉环为玄宗演奏的霓裳羽衣曲。这里将它拆散用,一语双关,以衣裳散喻贵妃死去,乐声消失。
虚:同“墟”,集市。
朝元:朝元阁,在骊山上,是道家寺观。传说玄宗时老子曾在这里出现,又改名为降圣阁。
羯(jie节)鼓楼:放置鼓乐的楼阁。羯鼓是从羯族传入的桶状小鼓,声音急促高烈。
长生殿:宫殿名,天宝元年造于华清宫。
吴楚:指西汉时发动叛乱的汉宗室吴王、楚王。
醯(xi西)鸡:小虫,即蠛蠓。古人误以为酒醋上的白霉变成,故名。
长杨:宫殿名,秦筑,汉时修饰扩建,因宫中多垂杨树,故名。故址在今陕西周至县东南。
五柞:汉宫名。
江都:即今江苏杨州。隋炀帝杨广曾在这里大兴土木,建迷楼,荒淫无度,隋朝随即灭亡。
鸩(zhen震)毒:鸩是一种有毒的鸟,传说其羽浸酒,饮之即死。
三风十愆(qian牵):指三种恶习中的十大过错。三风,巫风、淫风、乱风。其中巫风二过为舞、歌;淫风四罪为货、色、游、畋(猎);乱风四恶为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合成“十愆”。
愆:过错。据说,这是商朝初年贤臣伊尹告诫太甲的话。
此诗当是作者晚年的作品。宋徽宗赵佶即位不久,便在蔡京等权奸的诱导下,迷恋于声色狗马,大兴土木,极尽奢侈,把人民逐步推向无以生存的境地。此诗便是作者借题咏骊山及历史往事来抒发感慨,谴责统治者的骄奢淫逸而作。
参考资料:
陶文鹏主编,宋诗精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01,第401-402页
这是一首咏史诗,通篇夹叙夹议,借古讽今。唐玄宗李隆基曾在骊山大修行宫,与杨玉环尽情纵乐。宋徽宗赵佶即位不久,便在蔡京等权奸的诱导下,迷恋声色狗马,大兴土木,极尽奢侈。诗人借古讽今,咏唐明皇在骊山纵欲导致安史乱起仓皇出逃事,对宋徽宗重用蔡京等权奸,迷恋于声色犬马,大兴土木,奢侈纵欲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诗前半写骊山华清宫景色,以昔日的富丽堂皇与眼下的冷落荒凉相对照,兴亡盛衰之思蕴含景中。特别是“霓裳”二句,本是说霓裳羽衣曲,这里故将它拆散用,一语双关,以衣裳散落喻贵妃死去,乐声消失。
后半议论,插入吴王、楚王、隋炀帝宴安奢侈导致亡国的历史事实衬托、渲染,说明从来沉溺于酒色玩乐的人都会丧失德行,宴安有如构毒却不自知,原因是被奢侈生活所诱惑;末两句说明,像歌、舞、游猎等声色狗马之事都是可以导致亡国的事,不仅是唐玄宗建造骊山宫殿这件事而已,将讽今之意写得淋漓尽致。
全篇语言雄丽,唱叹深沉,骈散结合,平仄韵交错,意脉流畅,风格雄放,且议论剀切,与唐人咏史伤情之作相比,另开蹊径,自成一格,实是一首咏史的典范诗作。
参考资料:
许结编注,宋诗,天地出版社,1997.12,第112页
徐遒翔主编, 中国现代文学词典 诗歌卷 4 宋,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0.02, 第246页
范宁,华岩选注,宋辽金诗选注,北京出版社,1988.09,第199-200页
《骊山歌》是一首七言古诗。此诗前半部分写骊山华清宫景色,以昔日的富丽堂皇同眼下的冷落荒凉相对照,兴亡盛衰之思蕴寓景中;后半部分议论,插入吴王、楚王、炀帝宴安奢侈导致亡国的历史事实衬托唐事,将讽今之意抒写得淋漓尽致。全篇骈散结合,平仄韵交错,意脉流畅,实是一首咏史的典范诗作。
李廌(zhì)(1059-1109) 北宋文学家。字方叔,号德隅斋,又号齐南先生、太华逸民。汉族,华州(今陕西华县)人。6岁而孤,能发奋自学。少以文为苏轼所知,誉之为有“万人敌”之才。由此成为“苏门六君子”之一。中年应举落第,绝意仕进,定居长社(今河南长葛市),直至去世。文章喜论古今治乱,辨而中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