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深处小茅茨,雷动空肠惯忍饥。
外物不移方是学,俗人犹爱未为诗。
生逢昭代虽虚过,死见先亲幸有辞。
八十到头终强项,欲将衣钵付吾儿。
译文
住在依山傍水偏僻的山村茅屋中,早晨起来饥肠辘辘。
学习要有定力,不受外事外物干扰。如果志趣不高的人所喜爱的诗就不能称为好诗。
生活自己在清明的时代,尽管虚度了年华,但要是哪天死去见到自己的先祖,还是有些话可说。
自己已经活到八十岁了,还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从未屈服低头。如今,希望儿子也继承自己的思想和精神。
注释
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茅茨(cí):茅屋。茨,用茅草、芦苇盖的屋顶。
雷动空肠:腹中饥饿,空肠响动,像打雷一样。
外物不移:不为外界的事物动摇。
未为诗:不是诗,这里是说不是好诗。
昭代:政治清明的时代。旧时的文人常用来称颂本朝。
强项:刚强,不肯低头。比喻刚直不屈。
衣钵(bō):原指佛教中师父传授给弟子的袈裟(衣)和食器(钵),后来指传授下来的思想、学术、技能等。
《朝饥示子聿》是一首七言古诗。此诗开篇写诗人隐居水云之间的简朴生活;接着申明学习要专注有定力,志趣不高的人所喜爱的诗也不能称为好诗;而后说虽身处太平盛世,但自觉未能有所作为,心中略感遗憾,但想到死后能向先人有所交代,心中又稍感慰藉;最后言自己一生坚守信念、不屈不挠的精神,并希望将这种精神传承给后代。全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展现了诗人高尚的人格魅力与深厚的人生智慧。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