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清倜傥尚大节,领乡荐,游国学。时同舍生有秘书,清求而不与。固请,约明日即还书。生旦往索。曰:“吾不知何书,亦未假书于汝。”生忿,讼于祭酒。清即持所假书,往见,曰:“此清灯窗所业书。”即诵辄卷。祭酒问生,生不能诵一词。祭酒叱生退。清出,即以书还生,曰:“吾以子珍秘太甚,特以此相戏耳。”
译文
景清为人洒脱注重气节,乡试考中后到京城国子监从师求学。当时跟他住在一起的同学收藏了一本罕见的珍贵书籍,景清向他借,他不肯。再一次向他请求借书,并相约明天早上就还书。 第二天早上,那个书生向他要书,景清说:“我不知道什么书,也没有借你的书。”那个书生不服气,向地方的官员诉讼。景清就拿着所借的书,去公堂,说:“这是我灯下辛苦所学之书。”说完将书整篇背了出来。官员问那个书生,他却一个字都背不出来。于是官员将那个书生赶了出来。 景清跟着出来,把书还给了那个书生,说道:我因为你太过珍惜这本书了,所以特意用这个方法与你开个玩笑罢了。
注释
选自《泽山杂记》,作者为明代人,姓名不详。
倜(tì)傥(tǎng):洒脱,不拘束;尚大节:注重气节。
领乡荐:科举制度在各省举行的考试叫乡试,乡试考中称为领乡荐。
游国学:到京城国子监从师求学。游:到外地参观访问,这里指从异地来京城;国学:即国子监,国子学。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是我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
同舍生:住在一起的同学。
秘书:少见的珍贵书。
讼:诉讼,这里是反映情况,争论是非的意思;祭酒:又称国子监祭酒,中国古代掌管教育的官职。
此清灯窗所业书:这是我灯下窗前所学的书。
即诵辄卷:立即朗诵全书。辄通“彻”。
叱:大声斥责。
特:特意意义。
文章开篇即点明景清的性格特征,为后文的故事发展埋下伏笔;接着通过描述景清向同窗借书被拒、再次请求并约定归还时间等细节,逐步推进故事情节;最后,景清在官员面前坦然承认借书之事,并笑言此举仅为戏谑,化解了双方的矛盾。这则故事不仅展现了景清的豁达与机智,更凸显出他对友谊的珍视与对知识的尊重,以及在困境中不失风度的君子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