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三峡之间有一座云阳县,江岸上的阁楼屋瓦整齐铺列,如鸟翼相覆。
楼的两边被山中树木包围掩映,整日都有杜鹃在树上啼鸣。
春风缓缓吹来,树木发出簌簌声,夜晚愈加凄冷。
客愁满怀的人哪能再听子规的悲啼?偏偏子规鸟故意傍人低飞,啼叫不绝。
注释
子规:杜鹃。
云安:云阳。
翼瓦:屋瓦整齐铺列,如鸟翼相覆。
眇眇:风吹动的样子。
萧萧:草木摇落声。
此:杜鹃的叫声。
此诗为唐代杜甫流寓三峡云安时所写。
《子规》是一首五言律诗,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诗的首联点明地点,写出江楼与山峡相映成趣的景象,翼瓦齐整,显得古朴而庄重;颔联通过山木合围、子规啼鸣,造出一种幽静而略带哀愁的氛围;颈联进一步描绘春风微拂、夜色凄清的景象;尾联直接抒发诗人的客居之愁,这子规啼叫触动人更深的忧伤。这首诗回环往复地抒发了诗人的客愁,令人不忍卒读。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