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长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既无受鱼而不免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译文
公孙仪在鲁国做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国人献给他鱼,他却不肯接受。他的弟子劝他说:“您喜欢吃鱼却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我正因为爱吃鱼,所以我才不接受。如果我接受了他们献给我的鱼,我就必定要迁就于他们;迁就于他们,就必定会歪曲法律,就会被免去宰相,这样我就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虽然(我)爱吃鱼,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我)爱吃鱼,但别人不用送给我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这是明白了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啊!这是告诉人们,依靠为自己办事的人不如自己去办事。
注释
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史记·循吏列传》、《淮南子·道应训》作公仪休。复姓公孙,名仪。
相鲁:做鲁国宰相。 相:做宰相。
嗜:喜欢,喜爱。
一:整个。
尽:都
受:接受。
弟子:学生。
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之改正错误和过失。
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唯:正因为。
故:所以。
即:假如。
下人:迁就他人。
色:脸色。
枉:歪曲。
免:罢免。
给:供给。
既无:若不。
虽:即使。
此文通过公孙仪拒鱼的故事,深刻阐述了自立自强的重要性。公孙仪身为鲁国宰相,虽爱鱼却不接受他人赠送的鱼,因为他明白一旦接受,就会因欠人情而可能枉法,最终导致失去相位,也就无法长久享有鱼。他选择不依赖他人,而是依靠自己,以保持清廉与职位的稳定。这则故事以公孙仪的明智抉择,警示人们依赖他人不如依靠自己,强调了个人自立与自律的价值,以及保持原则与独立判断的重要性。
刘安(前179-前122),西汉皇族,淮南王。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他是西汉的思想家、文学家,奉汉武帝之命所著《离骚体》是中国最早对屈原及其《离骚》作高度评价的著作。他曾招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编写《鸿烈》亦称《淮南子》。刘安是世界上最早尝试热气球升空的实践者,他将鸡蛋去汁,以燃烧取热气,使蛋壳浮升。同时,刘安也是我国豆腐的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