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盗跖、庄蹻这些反叛者流芳百世后,更有陈胜王挥舞黄钺,奋起反抗。
注释:盗跖:跖被古代统治阶级污蔑为“盗”,后来袭称盗跖,春秋时人。庄蹻:战国时人。当时被压迫阶级的起义领袖。陈王: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挥黄钺:挥动饰以黄金的大斧。
赏析:此句以盗跖、庄蹻及陈胜王为例,颂扬了英勇反抗、不畏强权的斗争精神,凸显了历史中不屈不挠的英雄形象。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
译文
类人猿进化到人,告别了类人猿的漫长时代。之后,就进步到最早的石器时代。从石器时代进化到青铜、铁时代,这样的冶炼技术究竟是在什么时候掌握的呢?只不过是几千年的事情。纵观历史,也如人这一生多半忧愁少开怀。尽是征战杀伐弓箭疆场。这大好河山哪一处没有战争没有流血。
通读完了二十四史,我已满头白发,我自己的人生也走到了暮年。回顾起来不过是那些同样的事情一再发生,什么王侯将相功名利禄,有多少人为其白首执迷。那些所谓的英雄人物难道是真风流?我看不尽然。盗跖、庄蹻、陈胜、吴广这些敢于揭竿而起挑战统治者的权威的人,那才是真豪杰。歌声意犹未竟,东方已经曙色初露了。
注释
石头磨过:把石头磨成石器。石器时代是人类的“小儿时节”。
铜铁炉中翻火过:指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青铜器和铁器都要用炉火来冶炼和翻铸。
不过几千寒热:这里作六字句,是此调的一体。赵朴初提出,照词律,这里一般是七字句,当作“不过是几千寒热”,可能写漏一个字。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只经过几千年,和石器时代经过几十万年不同,说明人类的进化越来越快。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前句用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句:“尘世难逢开口笑”。全句指人类过去的历史充满了各种苦难和战争。北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
五帝三皇神圣事:传说中国上古有三皇五帝,具体说法不一,总之都被认为是最高尚最有才能的神圣人物。
盗跖庄屩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盗跖(zhí职),跖被古代统治阶级污蔑为“盗”,后来袭称盗跖,春秋时人。庄屩,战国时人。当时被压迫阶级的起义领袖。《荀子·不苟》称盗跖“名声若日月”。同书《议兵》称楚国在垂沙一战(前301年)被齐、韩、魏三国打败,将领唐蔑被杀,“庄屩起,楚分而为三四”。流誉,流传名誉。陈王,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他进占陈县(今河南淮阳县),称王。挥黄钺(yuè越),挥动饰以黄金的大斧。《史记·周本纪》曾说周武王用黄钺斩商纣。这两句是用来概括中国几千年历史上被压迫人民的武装斗争。
参考资料:
毛润之.《毛泽东选集》.邯郸创建的晋察冀日报社印刷 :人民出版社,1944:第132页
王玉孝 等.《毛泽东诗词》: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2-1 :第152-153页
此词风格豪放、气象雄浑,更复庄而不板、谐而不谑,其历史跨度,纵贯古今,对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发展进程予以概括描绘并深刻评弹,写得博大宏阔,却又似在诙谐谈笑间,隐寓着智者的卓识、仁者的义愤、勇者的信念。
上阕中,作者起笔即是“人猿相揖别”,这是是从猿发展到人的一种形象化说法,“揖别”即拜别,表示珍重,用得形象谐趣。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初级阶段,故称“小儿时节”(美国学者摩尔根将之称为“人类的童年”)。“磨”字让人顿生漫长而遥远之感,同时将人类制造工具的巨大进步表现得朴实而形象。第四、五、六句,作者仅用三句就交待了人类从石器时代踏入了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铜铁炉中翻火焰”一句写得既形象又浓缩,作者以描写冶炼金属的场面来代表步入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如若要知道具体时间,却不易猜得确切,所以有了接下来的疑问“为问何时猜得”,尽管如此,只有几千年是确切的,所以作者又写道:“不过(是)几千寒热。”显然这个阶段比原始人类社会缩短了不少,人类的发展是越来越迅速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人类就此“分裂为两个阶级: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阶级矛盾随之出现。作者曾说:“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作者化运用唐人诗句,以“人世难逢开口笑”说明阶级社会中和平的短暂。以“上疆场彼此弯弓月”的形象,在人生的战场上剑拔弩张,兵戎相见,这是对当时战争的一种典型性写法。面对这一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规律,作者发出了“流遍了,郊原血”的喟叹,是作者对几千年人类各阶级、各民族国家间的残酷的斗争历史的形象概括。
下阕中,作者一句“一篇读罢头飞雪”就艺术性地浓缩了自己一生读历史书的情形。作者从少年到老年一直潜心读史,悲愤之余,不知不觉满头青丝变白雪了。这一句也透露了作者对人生、对历史的感慨。“但记得斑斑点点”,那也不过是几行陈年旧事而已,“五帝三皇”的神圣伟业,多少人世间匆匆的过客。到底有几人风流人物?作者虽用的问句,但所指的是史书上赞誉的风流人物都是伪风流人物。作者的眼中,真正的风流人物是那些被所谓历史斥责的人物,如盗跖、庄蹻、陈胜,这些农民起义的领袖,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他们揭竿而起,反剥削、反压迫,是英雄。最后二句,作者沉浸在吟咏历史的情景中,意犹未尽,具有写实与象征的双重性,在这里把两千多年前的农民起义和中国革命很自然地衔接起来,当诗人终于拨开历史的迷雾,剔除了伪英雄,找到了真英雄时,不觉已是东方曙色初露。“东方白”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作者吟咏此词直到天亮,化用了李贺诗作《酒罢张大彻索赠诗》(时张初效潞幕)中的一句:“吟诗一夜东方白”;二是象征中国革命的胜利,为历史谱写了新的篇章。
参考资料:
潘强恩 等.《毛泽东诗词全集赏析》:延边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8页
吴正裕 等.《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96-98页
1963年,中国已基本上克服了经济上连续三年的困难,国家建设也出现了新的繁荣景象,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在战胜暂时的困难后,显现出勃勃生机。此诗写于1964年春,首次公开发表于1978年9月9日的《人民日报》。
参考资料:
刘先银 等.《毛泽东诗词》:西苑出版社,2008年版:第140页
此词上阙说出人类刚诞生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刻;下阕艺术性地浓缩了词人一生读历史书的情形。全词风格豪放、气象雄浑,更复庄而不板、谐而不谑,其历史跨度,纵贯古今,对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发展进程予以概括描绘并深刻评弹,写得博大宏阔,却又似在诙谐谈笑间,隐寓着智者的卓识、仁者的义愤、勇者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