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山海经·海内经》
“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吕氏春秋》
“禹治洪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坐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淮南子》
译文
大水漫上天际,鲧盗取了天帝的息壤来堵塞洪水,违抗了天帝的命令。天帝让祝融在羽山近郊杀死鲧(一说是鲧被流放,老死于东方海滨的羽山)。鲧死后腹中化生出大禹,天帝就命令禹率部下铺填土壤平治洪水来安定九州。禹采用疏导法来治水,平定水患。
大禹娶了涂山氏的女人以后,没有因为家事耽误公事,每次回家住四天,再去治水。
禹治理洪水,要打通轩辕山。禹化作大熊开山,又怕妻子涂山氏看见,便嘱咐妻子:“要送饭,听我敲鼓再来。”禹化熊开山,踏动石块,误落在鼓上。涂山氏听到鼓声,前来送饭。她见丈夫这副样子感到十分羞惭,于是逃开了,来到嵩高山脚下,化作一块大石。她此刻已经怀孕,就要临盆。禹赶来说:“把儿子还我!”大石朝北的一面应声破裂,禹的儿子——启诞生了。
注释
鲧(gǔn):人名,禹的父亲。
帝:指天帝。
息壤:一种神土,传说这种土能够生长不息,至于无穷,所以能堵塞洪水,故名。息,生长。
堙(yīn):堵塞。
不待帝命:没有得到天帝的命令。
祝融:火神的名字。
羽郊:羽山的近郊。
复:通“腹”。传说鲧死三年,尸体不腐,鲧腹三年后自动裂开,禹乃降生。
卒:率领部下。
布:同“敷”,铺陈,即陈设,布置。
九州:古代分中国为九个州,这里泛指全国的土地。西汉以前认为禹治水后划定九州。
私:家事。
害:耽误。
化为熊:古人觉得熊的力量大,所以认为禹化作熊有了强大的力量。
饷:送饭食给人叫“饷”。
跳石:踏动石块。
这三段文本都以禹治水为背景,但各自侧重不同的主旨和情感表达,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神话中鲧禹治水故事的丰富内涵。《山海经·海内经》片段体现了先民对洪水灾害的深刻记忆,以及他们对抗自然灾害的决心和智慧;《吕氏春秋》片段突出禹的公而忘私精神,展现了他作为古代治水英雄的崇高形象;《淮南子》片段通过禹化熊、涂山氏化石等情节,展现出先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展现出亲情、爱情与责任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