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住在古代开凿的山洞里的人,拥有一户所住之地就叫有家产。
虽然他们勉强用布遮住了自己的身体,实际上连富贵人家的狗都不如。
自己赶牛耕作多石的山田,督促女儿纺织野蚕吐的丝。
年终带来的只有霜雪严寒,富贵人家不劳而获却能够饱暖。
注释
廛:古指一户人家所住的房屋。
课:督促完成指定的工作。
女:女儿。
霜霰:霜和霰。
晚唐时期,广大农民在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终年劳作,却饥寒交迫,人不如狗的悲惨生活。诗人看到这种情况,深感社会财富差距太大,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参考资料:
《唐诗鉴赏大全集》编委会编写·唐诗鉴赏大全集 珍藏本 超值白金版: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2
这是一首表现山村农民与富门贵府巨大反差的诗。
试看起首二句:“古凿岩居人,一廛称有产。”这两句说得平平淡淡,好像是诗人不经意地在与你叙古,然而,那内涵、那滋味却又是相当丰富的。首先,是诗人对古代岩居人“有产”业标准观念的叙述,“一廛”,《诗经·魏风·伐檀》“三百廛”句,毛传云:“一夫之居日廛。”这里面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一廛”是人有一个栖身之处;再是“一廛”仅是一个人居住的地方。这当然是一个人最起码的最低生活条件。其次,它点出了此诗的客观背景,由此非常简明地引出了诗中主人公——山村叟。
“虽沾巾覆形,不及贵门犬。”这一联为一篇之主旨,前句以“虽”字领起,既是针对“有产”而言,又是针对山村叟而言。同时,又与上联“一廛称有产”构成时空上的绵延。后句虽直叙山村叟,但上句“虽”字管得住此句,而使诗意有转折,造成明写山村叟,暗写豪门贵府,诗人对豪贵的豪华生活没有铺写,却以山村叟不及其犬以概说豪贵锦衣玉食的生活之一斑。在那样一个“一廛”客观背景的衬托下,以人此犬,人不及犬,也就显得十分自然,可谓极尽形容贫富悬殊之能事,而又没有浮夸雕饰的意味,它增强了山村叟与豪贵反差的实感,造成了一种社会贫富极不合理的现象,引起读者重视和产生与诗人共鸣的作用。
“ 驱牛耕白石,课女经黄茧。”这是带转折性的一联诗句,在此之前,是叙述、议论,没有转笔痕,而这里一联,却忽然宕开,便由叙述跳跃到了动态描写。“驱牛”、“课女”者当为“山村叟”。“白石”,有白石之地,一日旱田。“黄茧” 即黄色蚕壳。每一句都是一个动态画面,它们好似电影中的特写镜头,生动而形象地摄取了山村叟及其妇劳动的画面,神采斐然,与上联迥异。诗人抓住了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一是“驱牛”,二是“课女”(课:役使,分派。)。“驱”与“课”两个动词在词义上都表现出了主动色彩,而“耕”与“经”也都形象地展示了山村叟和桑女劳作的态势,使诗句显得十分生动,呈现出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氛围。
“岁暮霜霰浓,画楼人饱暖。”霰,雪珠。尾联承上文而来,与第二联相呼应。“岁暮”,发人联想那年关的寒冷,同时,它又使人感到是过年的时候了。“霜霰浓”,已使人觉其凄寒,从此句传达出的是一种悲凉、凄寂的气象。“人饱暖”,给人一种温暖、舒服感,从画楼氛围中渗出的是一派欢乐的暖色调,对照一下前者,一寒一暖,一苦一乐,何其分明?这结尾二句,一方面是诗人对山村叟痛苦生活和豪贵不劳而获之现实的纪实,另一方面,将山村叟与豪贵再作一对比,反映出贫富极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同时,表现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由此可知,《山村叟》并不仅仅是一首写山村叟辛劳的诗,而是一首反映劳动人民与统治阶级绝然对立的诗。从这首诗里可以听见诗人的叙述、议论,从诗人的叙述可以窥见那个时代。《山村叟》表现了诗人的人民性,这就是这首诗的主要意义和价值。
参考资料:
贺新辉主编·全唐诗鉴赏辞典 第十二卷 (重排版):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年07月第1版
《山村叟》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首联点出此诗的客观背景,由此非常简明地引出了诗中主人公——山村叟;颔联极尽形容贫富悬殊之能事,增强了山村叟与豪贵反差的实感;颈联写山村叟和桑女劳作的态势,呈现出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氛围;尾联一方面是对山村叟痛苦生活和豪贵不劳而获之现实的纪实,另一方面,将山村叟与豪贵再作一对比,反映出贫富极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此诗用语平实,情感幽愤,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朽,是一首反映劳动人民与封建统治阶级绝然对立的诗。
于濆,字子漪,自号逸诗,晚唐诗人,里居及诗卒年均不详,约唐僖宗乾符初(约876年前后)在世。咸通二年(861年)举进士及第,仕终泗州判官。濆患当时诗人拘束声律而入轻浮,故作古风三十篇,以矫弊俗,自号逸诗,有《于濆诗集》、《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