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郑国有个人在一棵独立的树下乘凉,随着太阳的移动树的影子也移动,他就挪动自己的卧席跟着树的阴影。等到了黄昏时分,他又把卧席放到大树底下。等到树影随着月亮移动时,他又随着树影挪动自己的卧席,而苦于露水沾湿了全身。树影越移越远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湿。这个方法在白天使用很巧妙,但晚上用就相当笨拙了。
注释
逃暑:避暑,乘凉。
孤林:独立的一棵树。
徙(xǐ):迁移,移动。
衽(rèn):卧席。
以:(用)来。
及:等到。
至:到了。
暮:黄昏。
席:睡。
于:在。
从:跟从。
露:露水。
濡(rú):沾湿。
逾:(通假字,通:“愈”),更加。
去:离开。
这篇短文以“郑人逃暑”为寓言,讽刺了那些只知呆板应对问题、不能灵活变通的人。郑人在树荫下避暑,随着日光和月影的移动而不断挪动席子以求阴凉,表现出他在白天时的机智与灵活。然而,到了夜晚,他依然沿用白天的做法,却忽略了月光下移动影子与日光下的不同,结果反而被露水沾湿。这反映出他在处理夜晚问题时缺乏变通,显得笨拙。这则故事简短而寓意深刻,告诫人们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不可墨守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