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郑堂记

  六艺自周时儒者有说。孔子作《易传》,左丘明传《春秋》,子夏传《礼・丧服》。《礼》后有《记》,儒者颇裒取其文。其后《礼》或亡而《记》存,又杂以诸子所著书,是为《礼记》。《诗》、《书》皆口说,然《尔雅》亦其传之流也。

  当孔子时,弟子善言德行者固无几,而明于文章制度者,其徒犹多。及遭秦爕书,汉始收辑,文章制度,举疑莫能明。然而儒者说之,不可以已也。汉儒家别派分,各为专门。及其末造,郑君康成总集其全,综贯绳[合,负闳]治之才,通群经之滞义;虽时有拘牵附会,然大体精密,出汉经师之上;又多存旧说,不掩前长,不覆己短。观观郑君之辞,以推其志,岂非君子之徒笃于慕圣、有孔氏之遗风者与?

  郑君起青州,弟子传其说既大著。迄魏王肃驳难郑义,欲争其名,伪作古书,曲傅私说,学者由是习为轻薄。流至南北朝,世乱而学益坏,自郑、王异术,而风俗人心之厚薄以分。乎!世之说经者,不明圣学,诏天下,而顾欲为己名,其必王肃之徒者与!

  曲鼻孔君物约,博学,工为词章。天下方通以为善,执约顾不自足,作堂于其居,名之日“仪郑”,自庶几于康成,遗书告余为之记。约之志,可谓善矣!

  昔者圣门颜、闵无书,有书传者或无名,盖古学者为己而已。以持约之才,志学不息,又智足知古人之善不,将去其华而取其实,扩其道而涵其艺,究其业而遗其名,岂特词章无足矜哉?虽说经精善者,犹未也。以孔子之商,传孔子之学,世之望于物约者益远矣,虽古有贤如康成者,吾谓其犹未足以限吾约也。乾隆四十九年春二月,桐城姚记。

姚鼐

姚鼐(nài)(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猜你喜欢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自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
十载长安得一第,何须空腹用高心。

春来幽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
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渡关山。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
听来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却不声。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晨游泰山,云雾窈窕。
忽逢二童,颜色鲜好。
乘彼白鹿,手翳芝草。
我知真人,长跪问道。
西登玉台,金楼复道。
授我仙药,神皇所造。
教我服食,还精补脑。
寿同金石,永世难老。

长卿怀茂陵,绿草垂石井。
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
梁王与武帝,弃之如断梗。
惟留一简书,金泥泰山顶。

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
镜中聊自笑,讵是南山期。
头上无幅巾,苦蘗已染衣。
不见清溪鱼,饮水得自宜。

诗中长爱杜池州,说着芜湖是胜游。
山掩肥城当北起,渡冲官道向西流。
风稍樯碇网初下,雨摆鱼薪市未收。
更好两三僧院舍,松衣石发斗山幽。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日击收田鼓,时称大有年。
烂倾新酿酒,饱载下江船。
女髻银钗满,童袍毳氎鲜。
里胥休借问,不信有官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