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咏燕诗。好的咏物诗首先要生动形象地表现所咏之物的情态,本诗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可谓曲尽春燕之妙。
“翩翩春燕,端集余堂。阴匿阳显,节运自常。”起笔,诗人首先抓住春燕这一候鸟重要特征来写。年年春社,燕子从南方翩翩飞来,成双成对地落在我家玉堂画梁上,一到深秋,又结伴向南飞去。“翩翩”是春燕的动态描写; “端集”是春燕的静态描写,一动一静相映成趣。阴与阳、匿与显两两相对,对仗工整。“厥貌淑美,玄衣素裳。”是说春燕有一副美好的形象:黑色的剪尾,白色的肚腹,就像着一身玄衣素裳,体态何其轻盈佼好。
“归仁服德,雌雄颉颃。执志精专,絜行驯良。”诗人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春燕美好的品格: 雌雄结伴,穿花拂柳,上下翻飞,相与厮守,可谓仁德之至;秋去春来,觅故人,寻旧垒,矢志不移;或筑室于王谢堂前,或作窠于百姓人家,不慕荣华,不弃鄙贱,不与黄莺比美,不与鹰隼相争,可谓洁行温驯。
“衔土缮巢,有式宫房。不规自圆,无矩而方。”结尾四句赞美春燕的勤劳与技精:春燕每日早出晚归,往近百十回,奋挣于泥滓之中,衔土作窠,软语细商,终于,一个精美有式方圆适度的小巢建成了。多么可爱的鸟儿!诗人在平实的介绍中倾注了深深的赞叹之情。 一首好的咏物诗,既要刻画物,又要体现作者的人格,融进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且还要有所寄托。
这首诗中的春燕实则是人格化的春燕。像端庄、守信、淑美、仁德、志专、行洁、勤劳、多智一直是人们奉行的做人标准和规范,作为统治阶级一员的曹叡,当然要极力鼓吹这种做人的准则。
曹叡(204年-239年1月22日),即魏明帝,字元仲,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第二任皇帝(226年至239年在位)。魏文帝曹丕长子,母为文昭甄皇后。曹叡能诗文,与曹操、曹丕并称魏氏“三祖”,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其散文二卷、乐府诗十余首。
黄鹤高楼已捶碎,黄鹤仙人无所依。
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
神明太守再雕饰,新图粉壁还芳菲。
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
君平帘下谁家子,云是辽东丁令威。
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
待取明朝酒醒罢,与君烂漫寻春晖。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