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诗是一首寄题诗,题目是“寄题沙溪宝锡院”,所谓“寄题”,即诗人并没有亲到寺院,而是从异地写诗题赠。在赞颂寺院、僧人的同时,还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怀念,为一首别具特色的题赠诗。
从写作意图上看,诗人在尾联肯定宝锡院僧人的修行,符合寄题诗的特点。尾联中的“野僧”指的是山野的僧人,而标题“寄题沙溪宝锡院”也有“宝锡院”,可见在诗歌结构上尾联与标题形成呼应。尾联“野僧独得无生乐,终日焚香坐结跏”转为写僧人。“无生乐”,指佛家对生死的认识。“坐结跏”,指佛者诵经时的坐法。尾联两句,写山野之僧人能够悟透人之生死,不去追求俗世的各种享受,终日参禅诵经。这两句诗,既是照应前四句所造之景,溪山秀美之处乃佛家理想的清净地方;又是前四句的反跌,溪山秀美风光和朴实真挚的农村生活并不能打动佛者的虔诚心,自甘整日念佛诵经。从写作内容上看,“野僧”在家乡修行得道,是“物物佳”的具体体现(或侧面反应出沙溪风光秀美,民风淳朴)。
欧阳修(1007年8月6日 -1072年9月8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其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西北有织妇,绮缟何缤纷。
明晨秉机何,日昃不成文。
太息终长夜,悲啸入青云。
妾身守空闺,良人行从军。
自期三年归,今已历九春。
飞鸟绕树翔,噭噭鸣索羣。
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
既醉以酒,既饱以德。君子万年,介尔德福。
既醉以酒,尔肴既将。君子万年,介尔昭明。
昭明有融,高朗令终,令终有俶。公尸嘉告。
其告维何?笾豆静嘉。朋友攸摄,摄以威仪。
威仪孔时,君子有孝子。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类维何?室家之壸。君子万年,永锡祚胤。
其胤维何?天被尔禄。君子万年,德命有仆。
其仆维何?釐尔女士。釐尔女士,从以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