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如宫殿般的帐幕聚集在高大的嵩山,皇帝游山的场面实在壮观。
清晨云雾连同帐幕涌动卷起,夜间灯火夹杂星光缭绕回旋。
幽暗的山谷千旗出动,天子车驾到来,山中响起高呼万岁的声音。
我随同出游确实值得写诗歌诵,但终究还是缺乏光彩耀天的才华。
注释
扈:随从。登封:在今河南郑州登封市,位于嵩山之南。
帐殿:皇帝出巡时休息的帐幕。郁:积聚。崔嵬:高峻的样子。
山鸣:据《汉书·武帝纪》,汉武帝祭嵩山,随从者听见山神恭呼万岁。万乘:指天子。周制,天子有地方千里,兵车万辆。乘,古代计算兵车的单位,四马并驾一车,称为一乘。
良:确实。赋:写作。
掞(yàn)天:光芒照天。掞,照耀。
《扈从登封途中作》是一首五言律诗,该诗描述了武则天登嵩山时的盛大场面。诗的首联用一个“壮”字概括登山声势之浩大;颔联和颈联具体描写登山的浩大场面,笔法生动;尾联诗人自谦才疏学浅,言皇恩浩荡,结构完整。全诗即事即景,对仗工巧,锦绣成文,壮阔沉雄,气象宏大,突出了颂圣之意。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腊月,武则天前往嵩山祭天,诗人随行。在祭祀完毕后,诗人为颂扬这一盛事,在回登封途中作了这首诗。
参考资料:
黎娜主编·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10
这首诗的首联描写帐殿的壮观。 “帐殿郁崔嵬”,实际上写了三样景物。一是“帐殿”,即皇帝出游以锦帐围成的所谓宫殿;一是葱郁的树林,即诗中的“郁”,一是“崔嵬”,高大的山。一句诗将三样景物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即是帐殿坐落于布满林木的高山上, “帐殿”是中心景物。“仙游实壮哉”,这是脱口而出的赞美之词。
颔联描写景色。“晓云连幕卷”,这是早晨的景色:那清晨的彩云看上去似与锦帐难分,在一起卷动,给读者以连幕卷的感觉。“夜火杂星回”,写晚间景色。帐殿及其周围的灯火看上去似与天上的星星混杂在一起,好像与星星一起在运转、在闪动。这两句是以早晨的彩云、晚上的星星作映衬,描写帐殿所处地势之高。“卷”“回”都是动态描写,因而景色也是壮观的。
颈联写天子车驾及随从人员在山谷中出现的情景。“谷暗千旗出”,这是指山谷幽暗,车驾在山谷中行走,忽然看到许多旗帜出现在眼前。“山鸣万乘来”,写扈从队伍人马喧闹,山谷回应,知道是天子的车马到了。这两句是从车驾在山中行进的角度写天子出巡的壮观。
尾联叙感想。上面的景象如此壮观,场面如此之大,的确可以向皇上献赋颂德,只因自己没有很高的才能,不能写得很好。尾联以自谦之笔点题,突出了颂圣之意。
《扈从登封途中作》虽为取悦皇帝而作,但文字华美,格律整齐,意境开阔,笔力刚劲,对初唐近体诗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参考资料:
(宋)谢枋得选;张凌翔解译·千家诗全鉴 典藏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06
(宋)谢枋得,(清)王相选注;胡忆肖等译评·《千家诗》评点译释: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10
宋之问(约656 — 约712),字延清,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武则天,富有才学的宋之问深得赏识,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参军,永隆元年(681), 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从明后而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
见登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
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登清。
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
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
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
天云垣其既立兮,家愿得而获逞。
扬仁化于宇内兮,尽肃恭于上京。
惟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
休矣美矣!惠泽远扬。
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
同天地之规量兮,齐日月之晖光。
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年寿于东王。《三国志》版
从明后以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
见登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
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登清。
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
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
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
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虾蝾。
俯皇都之宏丽兮,瞰云霞之浮动。
欣群才之来萃兮,协飞熊之吉梦。
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
云天亘其既立兮,家愿得乎双逞。
扬仁化于宇宙兮,尽肃恭于上京。
惟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
休矣美矣!惠泽远扬。
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
同天地之规量兮,齐日月之辉光。
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君寿于东皇。
御龙旗以遨游兮,回鸾驾而周章。
恩化及乎四海兮,嘉物阜而民康。
愿斯台之永固兮,乐终古而未央!《三国演义》版
月上梨花午。恰重逢、江潭旧识,喁喁尔汝。绛烛两行浑不夜,添上三通画鼓。说不尽、残唐西楚。话到英雄儿女恨,绿牙屏惊醒红鹦鹉。雕笼内,泪如雨。
一般怀抱君犹苦。家本在、扶风周至,五陵佳处。汉阙唐陵回首望,渭水无情东去。剩短蜡、声声诉与。绣岭宫前花似雪,正秦川公子迷归路。重酌酒,尽君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