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连续十日的绵绵秋雨,稳当地送走了那炎炎夏日。
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
秋雨到来的凉爽舒适对人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恩赐,但是家徒四壁使很多事情违背心意。
在这个繁华的京城,群居着众多高官,他们居高位而无所作为,谁会注意我这个流寓异乡的异客?独立在秋风中,任无情的秋风地吹动着我的衣角。
注释
陈与义(1090~1138):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潇潇:小雨的样子
稳:稳当,稳步。。
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
经年:一年。
恩:恩惠。
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
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
繁华地:指京城。
客:闲居京城的诗人自指。
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参考资料: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2012.7重印)
诗首联著题,写接连十天的风雨,送走了炎热的夏天。江西诗派的诗,精警灵动,不肯以平常语出之,看似平淡,实为老劲。这首诗的起句就很平稳老健。表面是写雨,而以“潇潇”形容,隐带风在内,因而驱走酷暑就成为必然;同时又以“祝融”代指夏季,活而不板。次联照理应该承上写风雨如何,却撇开一层,偏不写风雨,但又与风雨丝缕相关。穿雨双燕,雨打梧桐,是历来诗歌常常描写的题材,陈与义在这里也写燕与梧桐,不过避开了一般诗歌从正面写它们形态的手法,着重表达雨后两者给人产生的联想。诗说在风雨中,秋季来临,燕子将要南飞,一别经年,将对旧居形诸梦寐,雨滴梧桐,片片飞坠,一日之间将有不同。诗人藉燕与梧桐,写出自己的失落感,带出迟暮的感伤;因而他把自己与物相融合起来,燕梦旧巢,纯是虚语,实是诗人思燕,梧桐早暮不同,正是诗人情感在波动。这样,诗与上看似不接,实是情意的延续,分外凄凉感人。
五、六句,回缴首联,直写感受。说阵阵凉意使自己感恩不尽,家中贫穷,万事与心相违。在这里,境与情又浑和在一起,突出自己穷愁与牢骚。雨带来凉意,本是自然现象,居然令诗人感恩入骨;家徒四壁,却无人关怀,令人感伤。这两句,在造语上一直被作为江西诗派诗风的代表,写得意新语工,戛戛生造,看似对偶不工,但层层推进,无一陈言。所以宋刘辰翁评说:“此今人所谓偏枯失对者,安知妙意正在阿堵中。”在这失意的气氛下,诗推出尾联,却又宕开一层,说在繁华的京城中,诸公意气飞扬,各得其所,只有自己孤单无援,在西风的吹拂下,无限伤心。诗吸取了杜甫“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句意,但写得更加深沉含蓄。
诗是咏雨的,但舍弃了一般诗人咏雨的常规,没有一句正面写雨势雨景,而是集中写人在雨中的感受。即使用了燕子、梧桐二景物作点缀,也是为了衬托感情而设。所以清纪昀评说“其妙在即离之间”,认为可以匡治低手俗诗。诗在布局上也很有特点,每联中多成对比,盘旋深入,孤峭奇绝。陈与义对雨有独特的感受,元方回《瀛奎律髓》选写雨五律,陈与义的作品就有十九首之多。这些写雨诗,手法各不相同,或深稳清切,或趣味浓郁,都受到后人的称赞,这里选的更为其中翘楚。
参考资料: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2012.7重印)
《雨》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首联点出雨,说十日潇潇之雨,将炎热的夏天送走了;颔联两句离开雨说,而又是从雨中想出,其意境凄迷深邃。秋燕将南归,思念前迹,恍如一梦;梧桐经雨凋落,已与昨暮不同;颈联写诗人自己在雨中的感受;尾联宕开去说,在繁华浩穰的京城之中,自己只是“西风吹客衣”,言外有“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之慨。这首诗舍弃了一般诗人咏雨的常规,没有一句正面写雨势雨景,而是集中写人在雨中的感受,非常独特。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斋,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左辖频虚位,今年得旧儒。
相门韦氏在,经术汉臣须。
时议归前烈,天伦恨莫俱。
鴒原荒宿草,凤沼接亨衢。
有客虽安命,衰容岂壮夫。
家人忧几杖,甲子混泥途。
不谓矜馀力,还来谒大巫。
岁寒仍顾遇,日暮且踟蹰。
老骥思千里,饥鹰待一呼。
君能微感激,亦足慰榛芜。
宣和辛丑八月十日到莱,独坐一室,平生所见,皆不在目前。几上有《礼韵》,因信手开之,约以所开为韵作诗,偶得“子”字,因以为韵,作感怀诗。
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合至此。
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
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
静中吾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