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新正,去岁逐贫,今年逐穷。算公田二顷,谁如元亮,吴牛十角,未比龟蒙。
面目堪憎,语言无味,五鬼行来此病同。齑盐里,似扬雄寂寞,韩愈龙钟。
何人炮凤烹龙。且莫笑、先生饭甑空。便看来朝镜,都无勋业,拈将诗笔,犹有神通。
花柳横陈,江山呈露,尽入经营惨澹中。闲身在,看薄批明月,细切清风。
在金朝覆灭之后,元好问毅然远离政坛,过起遗民生活,立志著述。他不仅广泛搜集资料,致力于编纂金朝历史,还精心编纂了《中州集》十卷,并附以乐府词一卷,汇聚了金代文人的诗词精华。其自作诗词,深刻反映现实生活,情感深沉而哀婉,与杜甫的诗歌风格一脉相承,展现出强烈的现实关怀与人文情怀。其词作在《金史》本传中被赞誉为“借新声以抒怀,细数恩怨之作多达数百篇”。这首《沁园春》词,便是在除夕夜的清冷氛围中,抒发了元好问在政治失意后,全身心投入文学创作的情感,他以精神世界的富足来抵御物质与政治的双重困顿。
词中谈及“贫”与“穷”,皆以典故寓之,而描绘自己的文学道路时,则巧妙化用前人诗句,以抒发胸中之志,上下两片,衔接自然,构思极为精巧。开篇“再见新正,去岁逐贫,今年逐穷”,直截了当,于平淡中见巧妙,一个“再”字,既引出“去岁”与“今年”的对比,又蕴含了“逐贫”与“逐穷”的连续动作,借扬雄《逐贫赋》与韩愈《送穷文》之意,表达了自古至今文人墨客共有的经济拮据与政治失意的双重困境。
随后,“算公田二顷,谁如元亮;吴牛十角,未比龟蒙”,通过对比陶渊明与陆龟蒙的生平,反衬出自己更为困苦的处境。元好问以“谁如”、“未比”二词,强化了自己贫困程度之深,超越了前人。接着,“面目堪憎,语言无味,五鬼行来此病同”,借用韩愈笔下的“五鬼”之说,形象地描绘了贫寒失志者的尴尬与无奈,借他人之言,抒一己之愤。
下片转而叙述现实,以“何人炮凤烹龙”的富贵景象,反衬自己“先生饭甑空”的凄凉,但随即笔锋一转,强调虽物质匮乏,精神却富足无比。“便看来朝镜,都无勋业;拈将诗笔,犹有神通”,展现了作者不以功名为意,唯以诗笔为伴的高洁情操。随后,通过对杜甫、苏轼等前人诗句的化用,进一步描绘了自己创作时的苦心孤诣与作品内容的丰富多彩。最终,以“闲身在,看薄批明月,细切清风”作结,表达了贫而能乐、以自然为伴的豁达胸襟,与富家“炮凤烹龙”的奢华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贫者亦有其独特的风流与乐趣。
元好问此词,以“贫”为引,以“富”为衬,满纸牢骚,却又不失隽永之味;用典精妙,语言生动,将《沁园春》这一词牌的铺陈与谐谑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实乃“得其所哉”。
参考资料:
宋词鉴赏辞典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腹中愁不乐,愿作郎马鞭。
出入擐郎臂,蹀座郎膝边。
放马两泉泽,忘不著连羁。
担鞍逐马走,何见得马骑。
遥看孟津河,杨柳郁婆娑。
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
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
跸跋黄尘下,然后别雄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