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隔河望见桑树和柘树,黎阳川上一片葱茏。
越走越远频频回望,孤峰隐没在云烟之中。
老朋友已无法相见,河水依旧自在奔流。
幸好你的政绩名声远扬,时常能在路上听到人们传颂。
注释
滑州:今河南滑县。
黎阳:河南浚县古称。
孤峰:指大伾山,位于今浚县城东。
河:指黄河。
黎阳古城襟山带河,西依卫水。浮丘山古柏成荫,大伾山孤峰突起,苍翠葱郁,黄河水东北奔流。公元726年(唐开元十四年)夏,王维别离济州前往长安,途径黎阳,被美如画廊的黎阳山水所吸引,从而产生了弃官归隐,摆脱世俗的念头。在黎阳游侠一样转了几天,最后选定淇水之滨定居,开始了悠闲、舒心、自然的田园生活。王维得以从官场脱身,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从而获得了一种平和宁静的心境。公元729年(开元十七年)秋,王维要离开黎阳赶赴长安,丁三在家中晚宴给王维践行,王维晚宴赠诗《丁寓田家有赠》。次日,与丁三黎阳渡口话别,王维乘船渡河到达滑州,于是就有了《至滑州隔河望黎阳忆丁三寓》这首诗篇。
从题意可知,王维到滑州想起了丁三。前一天他在丁三家的晚宴上所作诗《丁寓田家有赠》最后四句说:“道存终不忘,迹异难相遇。此时惜离别,再来芳菲度。”表达了两人的深情厚谊,也表明了王维对黎阳城的眷恋之情。在黎阳渐行渐远后,这种情感越来越浓,因此他在《至滑州隔河望黎阳忆丁三寓》中说:隔着黄河遥望对面的黎阳,树木成林,绿意繁茂。渐渐地走得远了,黎阳那座孤峰突起的大伾山消失在身后的烟云雾岚之中。与对岸黎阳的丁三老友相见不知何日,只有那奔腾的黄河之水依然如故。黎阳那段半官半隐的田园生活,所给予的评论之声也已渐远,也许在以后的人生征途中偶尔会传来一些消息。此诗的字里行间隐藏着王维挥泪依依惜别的身影,难忘两年来在黎阳民间和睦相处的情景,难忘曾经的悠闲、舒心、自然的田园生活,可惜“望望行渐远,孤峰没云烟。”读者读后不难体会到那种牵肠挂肚的不忍离去之意。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jié),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思妇临高台,长想凭华轩。
弄弦不成凭,哀歌若送言。
箕帚留江介,良人处雁门。
讵忆无衣苦,但知狐白温。
日暗牛羊下,野雀满空园。
孟冬寒风起,东壁正中昏。
朱火独照人,抱景自愁怨。
谁知心凭乱?所思不可论。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鸿鹄 一作:鸣鹤)
宾之初筵,左右秩秩。笾豆有楚,殽核维旅。酒既和旨,饮酒孔偕。钟鼓既设,举酬逸逸。大侯既抗,弓矢斯张。射夫既同,献尔发功。发彼有的,以祈尔爵。
籥舞笙鼓,乐既和奏。烝衎烈祖,以洽百礼。百礼既至,有壬有林。锡尔纯嘏,子孙其湛。其湛曰乐,各奏尔能。宾载手仇,室人入又。酌彼康爵,以奏尔时。
宾之初筵,温温其恭。其未醉止,威仪反反。曰既醉止,威仪幡幡。舍其坐迁,屡舞仙仙。其未醉止,威仪抑抑。曰既醉止,威仪怭怭。是曰既醉,不知其秩。
宾既醉止,载号载呶。乱我笾豆,屡舞僛僛。是曰既醉,不知其邮。侧弁之俄,屡舞傞傞。既醉而出,并受其福。醉而不出,是谓伐德。饮酒孔嘉,维其令仪。
凡此饮酒,或醉或否。既立之监,或佐之史。彼醉不臧,不醉反耻。式勿从谓,无俾大怠。匪言勿言,匪由勿语。由醉之言,俾出童羖。三爵不识,矧敢多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