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溪水照旧潺湲流淌,夕阳也依旧地照射着大地;全村没有鸡犬叫,只不时传来一声声乌鸦的叫声。
千村冷落凄凉苦,如同寒食节的万户家;不见一点炊烟升腾,只在旷野上点缀着几枝野花。
注释
潺(chán)湲(yuán):形容水慢慢流淌的样子。
寒食:指寒食节,在清明的前一天。古人从这天起一连三天不动烟火,只吃冷食。也有的地方把清明叫“寒食”。
参考资料: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11-212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241-243
这首诗写于五代梁开平四年(910年)。唐天祐元年(904年),朱全忠弑唐昭宗,立李柷为昭宣帝(即哀帝)。为收买人心,伪装豁达大度,矫诏召韩偓回京复职。韩偓深知一回长安,即入虎口,便不奉诏,携眷南逃到江西抚州。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重视延揽人才,派人到抚州邀韩偓入闽。天祐二年(905年)八月,韩偓自赣入闽。这首诗为韩偓入闽后所作。
参考资料: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11-212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241-243
这首诗描写的是战乱后农村人烟绝灭的悲惨景象,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饱含感伤之情,以及对藩镇割据扰民的罪恶的控诉。
诗的第一句是从“溪水”和“夕阳”落笔。溪水照旧潺湲流淌,夕阳也依旧地照射着大地。如果与本诗的诗题和诗文的后三句联系起来,就会给“溪水”和一夕阳”涂上重重的悲哀的色采。那哗哗的水声,夹着无限的悲愁,那惨淡的夕阳,涂抹在田野上,撒在流水中,这样使潺泼的溪水更增添了悲愁的气氛。诗中一连用两个“自”字,就更增强了诗文的表现力。“水自潺缓”说明经过战乱,溪流之上无人行船、无人渡河,所以河水也只有空空的自流了。太阳东起西落,似乎与人事没有关系,可是在乎时,晨旭初红,便有一无数的男女晨起劳作,夕阳落辉时劳动者扛锄而归。而如今,“村落皆空”,无人耕种。所以夕阳也只好空“自斜”了。诗文的第二句是从听觉止来写的。这里没有鸡鸣犬吠,一片死寂,而且在这死寂中,不时传来一声声乌鸦的叫声。“鸡犬之声相闻”,这是和平的景象,可是如今,这里既听不到鸡鸣又无犬吠,这一切告诉作者,这里只是一片废墟了。诗人在这里用一“无”字和一个“有”字作一鲜明的对比。这一对比,突出了村落的冷落凄苦。
诗文的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村落。映入诗人眼底的,是杳无人烟的村落。在这夕阳斜照的时刻,“千村万落,见不到一缕炊烟,这使诗人想到了寒食节——可是,这时不是寒食节,是兵灾人祸洗劫了村庄。这里写出了兵灾面积之大,灾情之深。在这毫无生气的荒野上,却点级着几技野花,给这死寂又增加了几分凄凉的色调。
这首诗的艺术手法,最主要的是衬托与用字。杜甫的名句“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写的是安史之乱时国家残破的景象。有人评注杜甫这两句诗说 :“‘ 山河在’,明无余物矣 。‘草木深’,明无人矣。”认为诗的可贵之处,是“意在言外 ,使人思而得之”。像杜诗这样 只说“有”什么,不说“无”什么,确实使诗含蓄蕴藉,艺术手法高明。而韩偓这首诗同时写“有”又写“无”,以“有”衬“无”,却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人沿路看到的村庄“有”什么,“有鸣鸦”;“无”什么,“无鸡犬 ”。能“见”到的是什么,是 “花 ”;“不见”的又是什么,是“人烟”。这样,一“有”,一“无”,一“见”,一“不见”,就把“千村万落如寒食”的荒凉破败的惨景,描绘成一幅具体形象的艺术画面,活脱脱地展现在人们眼前。衬托是一种有效的艺术手法。以丑衬美,美者更美;以动衬静,静者更静;同样 ,以“有”衬“无”,也可以使 “无”更显得一无所有,如果说,杜甫的《春望》是含蓄之美,那么,这首诗则是衬托之妙。
古代不少诗人喜用“自”、“空”二字,常把这两个字用在同一联的上下句形成对仗。例如“山莺空曙响,陇月自秋晖”(何逊《行经孙氏陵》),“过春花自落,竟晓月空明”(许浑《旅夜怀远客》),“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等等。这首诗也用了这两个字 ,可是用法独特 ,另具一种韵味。他似乎觉得用一个“自”字份量还不够,所以在首句一连用了两个“自”字。他又并不把“自”与“空”对仗,他不是在第二句,而是在末句才用了个“空”字 。“水自潺湲日自斜”这两个“自”字,和 “不见人烟空见花”的“空”字,两相呼应,呈现出当时农村的一切都是自生自灭 ,无人问津 ,空空荡荡,一派荒废。这样,既把“千村万落如寒食”的悲惨景象展现了出来,同时也把诗人对泉州军暴行的愤怒之情含蓄不露地表达了出来。
参考资料: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11-212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241-243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25-1326
《自沙县抵龙溪县值泉州军过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绝》是一首七言绝句。诗的首句从“溪水”和“夕阳”落笔;次句是从听觉来写的;后两句集中描写村落。这首诗描写战乱后农村人烟绝灭的悲惨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饱含感伤之情,以及对藩镇割据扰民的罪恶的控诉。
韩偓(844年-923年),字致光,号致尧,小字冬郎,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唐大臣、诗人,翰林学士韩仪之弟,“南安四贤”之一。唐昭宗龙纪元年(889年),进士及第,出佐河中节度使幕府。入为左拾遗,转谏议大夫,迁度支副使。光化三年(900年),从平左军中尉刘季述政变,迎接唐昭宗复位,授中书舍人,深得器重。黄巢进入长安,随驾进入凤翔,授兵部侍郎、翰林承旨,拒绝草诏起复前任宰相韦贻范。不肯依附于梁王朱全忠,贬为邓州司马。唐昭宗遇弑后,依附于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寓居九日山延福寺。信仰道教,擅写宫词,多写艳情,词藻华丽,人称“香奁体”。后梁龙德三年(923年),病逝于南安县龙兴寺,安葬于葵山。著有《玉山樵人集》。
东越闽中有庸岭,高数十里,其西北隰中有大蛇,长七八丈,大十余围。土俗常惧。东冶都尉及属城长吏,多有死者。祭以牛羊,故不得祸。或与人梦,或下谕巫祝,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都尉、令、长并共患之。然气厉不息。共请求人家生婢子,兼有罪家女养之。至八月朝祭,送蛇穴口,蛇出吞啮之。累年如此,巳用九女。
尔时预复募索,未得其女。将乐县李诞,家有六女,无男。其小女名寄,应募欲行。父母不听。寄曰:“父母无相,惟生六女,无有一男,虽有如无。女无缇萦济父母之功,既不能供养,徒费衣食,生无所益,不如早死。卖寄之身,可得少钱,以供父母,岂不善耶!”父母慈怜,终不听去。寄自潜行,不可禁止。
寄乃告请好剑及咋蛇犬。至八月朝,便诣庙中坐,怀剑将犬。先将数石米餈,用蜜麨灌之,以置穴口。蛇便出,头大如囷,目如二尺镜,闻餈香气,先啖食之。寄便放犬,犬就啮咋,寄从后斫得数创。疮痛急,蛇因踊出,至庭而死。寄入视穴,得九女髑髅,悉举出,咤言曰:“汝曹怯弱,为蛇所食,甚可哀愍!”于是寄乃缓步而归。
越王闻之,聘寄女为后,指其父为将乐令,母及姊皆有赏赐。自是东冶无复妖邪之物。其歌谣至今存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