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即使冷冷清清开着几扇柴门的村落里,也还是要插几根杨柳枝条,标志出每年的节令。寒食的传统虽然没有传到遥远的广东,但清明上坟奠祭祖先的礼仪还是和中原一样。时至今日,汉唐两代的王陵巨冢,已经没有人前去祭祀;而山边溪间的小路上仍生长着许多梨花。世代更替,非人力所能左右,不如喝上他一杯醉卧在青苔上,莫管关城门的号角声是否响起来。
注释
寒食:节令名,清明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事,以介之推抱木焚死,就定于是日禁火寒食。
庞老家:指庞德公一家。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在岘山种田。荆州刺史刘表几次邀他出来做官,他拒绝了,带领全家到鹿门山中采药。后来另一个隐士司马徽来看他,正碰上他上坟扫墓归来。此泛指一般平民百姓全家上坟事。
介之推:一作介子推,介推。春秋时晋国贵族。曾从晋文公流亡国外。文公回国后赏赐随从臣属,没有赏到他。遂和母亲隐居绵上山中而死。文公找寻不到,曾以绵上作为他名义上的封田。后世遂称绵山为介山。传说文公烧山逼他出来,他因不愿出来而被烧死。
这首诗是诗人在晚年因支持岳飞进兵收复失地,反对秦桧的妥协投降,被贬岭南时逢清明而作。
参考资料:
黎娜·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10
诗人当时所处岭南比较偏僻闭塞,风俗习惯也与中原、江南地区不尽相同。首联先说明地点和时间:荒凉贫穷的村庄里,家家插柳枝的寒食节。颔联突出描写岭南风俗之异:寒食节不禁烟火,全家老少一起上坟祭祀。颈联承前句上坟而宕开一笔,联想起前朝的皇家陵墓,竟无人祭祀,只有周围山溪野径旁如雪的梨花在默哀。诗人言下之意为,那些生前显赫的人物,死后连边远之地的村民也不如。以此观之,人生在世,功名爵禄不过是过眼云烟,毫不足取。因此尾联表明人生态度:放任自适,有酒即醉,醉了就藉苔而卧,不管它暮色复临,时光流逝,不管它城头悲笳,似怨似慕。即便如此,诗人对国事的忧虑以及深沉的爱国之情依然显露无遗。诗人以风俗的不同表明所处的荒僻,暗示贬谪之怨恨和怀乡之深情,又以上坟风俗古今之殊,表达对世道的愤慨不平和对国事的忧虑。通篇运用曲笔,寓强烈的感情于清新自然的笔调之中,意兴无穷,婉而多讽。
这诗读起来很凄凉。把作者怅然若失的状态全部呈现出来。这种凄凉的恐怕不是寒食节,而是奋斗了一生才发现,在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地点,选择了一个看似正确的方向,并坚定的走到底。
参考资料:
田文·细说活解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上: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
《寒食书事》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中描写了岭南民间过寒食节的情形。诗的前三联写景叙事,写荒凉村庄里的节日景象,由此衬托出汉唐黄石陵寝的荒凉;最后一联写自己在这一天醉酒高卧,懒理城门关闭的号角声,于豪放旷达之中,寄寓了诗人对南宋朝廷内部投降派的不满和对北方大好山河沦落的感慨,由此体现出深沉的爱国之情。
赵鼎(1085-1147), 南宋政治家、词人。字元镇,自号得全居士。南宋解州闻喜(今属山西)人。宋高宗时的宰相。有《忠正德文集》10卷,清道光刊本。《四印斋所刻词》有《得全居士词》一卷,存词45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