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十才子”以作酬唱诗而得名,其山水诗也颇多佳作。但继承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以下层老百姓为主角的诗篇为数不多,比较著名的就是耿湋的这首《路傍老人》。
“老人独坐倚官树,欲语潸然泪便垂。”这两句是写诗人见到老人的苦况及向老人发问,下六句都是老人自述之语。官树,即官道旁的树,因大路是公家所建,故称为官道。这里写老人孤独地倚着官树而坐,诗人向前发问,老人未言先垂泪,总写出老人的悲苦,并让人急于了解他垂泪的缘由。
“陌上归心无产业,城边战骨有亲知。”这两句“乃一篇之警策”。“陌上”,即老人面前的大路,“归心”即思归之心,接着句中又陡然来一转折“无产业”,虽然思归,可是故乡的产业已经荡然无存,回去难以有生活依靠。假如有亲朋可以托付,或许仍然可以归乡,可是老人的“亲知”——亲戚和朋友,又都化为城边的战骨。此句“有”,其实无,反言得妙。这样,既无产业,又无亲故,回乡梦必然成为泡影,读到这里,读者也不禁为老人伤心泪下,和老人一起痛恨,诅咒这可恶的战争。
“余生尚在艰难日,长路多逢轻薄儿。”老人无家可归,无亲友可依,真正是走投无路,因而十分悲痛。“余生”含有双重意义,一是指虎口余生,没有像“亲知”那样化为城边的战骨;二是说年纪老迈,剩下的生命已为日不多了。“艰难日”是说时局还没有太平,可见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时。下句写老人在流浪途中又经常受到轻薄儿的欺凌、侮辱,这无异于雪上加霜。
可怜的老人叫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最后只能喊出发自肺腑的哭声: “绿水青山虽似旧,如今贫后复何为!”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老人却历尽劫难,备尝辛酸,此时一贫如洗,真不知应该怎么办才好。这两句借与大自然的对比,喊出了老人心中郁积已久的声音,这是对那个动乱的社会的控诉,但这种控诉也不能改变什么。
这首诗通过描写老人的不幸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唐肃宗、代宗时期动乱的现实,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在诗风较为浮靡、题材较为狭窄的大历十才子诗中,弥足珍贵。就内容而言,诗人选择老人作为描写对象,表现时代动乱,是很富于代表性的,因为老人问题是全社会都很关注的问题,孤独无助的老人更是乱世中最凄惨的人;而中国历来有敬老的美德,写老人的不幸最易引起人们的同情;另外“十才子”在诗中写老人的不幸,也常常悲叹自己的衰老,这正是他们身处乱世而又无力振作的迷惘心理的折射。
耿湋 [唐] (约公元七六三年前后在世),字洪源,河东(今属山西)人,唐代诗人。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约公元七六三年前后在世,大历十才子之一。登宝应元年进士第,官右拾遗。工诗,与钱起、卢纶、司空曙诸人齐名。湋诗不深琢削,而风格自胜。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蟾蜍薄太清,蚀此瑶台月。
圆光亏中天,金魄遂沦没。
蝃蝀入紫微,大明夷朝晖。
浮云隔两曜,万象昏阴霏。
萧萧长门宫,昔是今已非。
桂蠹花不实,天霜下严威。
沉叹终永夕,感我涕沾衣。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一笑 一作:一箭)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乌生八九子,端坐秦氏桂树间。
唶我!秦氏家有游遨荡子,工用睢阳强,苏合弹。左手持强弹两丸,出入乌东西。
唶我!一丸即发中乌身,乌死魂魄飞扬上天。阿母生乌子时,乃在南山岩石间。
唶我!人民安知乌子处,蹊径窈窕安从通,白鹿乃在上林西苑中,射工尚复得白鹿脯。
唶我!黄鹄摩天极高飞,后宫尚复得烹煮之。鲤鱼乃在洛水深渊中,钓竿尚得鲤鱼口。
唶我!人民生各各有寿命,死生何须复道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