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春雪片片,着急地互相追逐驱赶,纷纷扬扬地被风吹得歪歪斜斜。
飘到江面便化作水融入其中,落在树上渐渐积累成雪花挂满枝头。
南方的人们欢喜雪花能驱散瘴气,北方的人却发愁它会把沙漠掩盖得更深。
雪花与云彩一起封住了洞口,又伴着月光照亮了天涯海角。
黄昏时可见到迷失巢穴的鸟儿,清晨时又会遇到陷入泥泞的车辆。
大家都为这丰年的瑞雪相互庆贺,不仅限于辛勤耕作的农家。
注释
瘴:瘴气。旧指我国南方山林中的湿热空气,古人认为能引起瘴疠(恶性疟疾)之病。
暝:日落、黄昏。
朝:早上。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春天的雪景,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观察和感受。开篇“片片驱鸿急,纷纷逐吹斜”两句,形象地描述了雪花飘落的情状,“片片”指的是零散的雪花,“驱鸿”则是比喻雪花如同大雁一样在空中飞舞,而“纷纷”则表达了雪花密集而又轻盈,随风轻轻斜倚。接着“到江还作水,著树渐成花”两句,通过对雪与水、雪与花的转化,表现了自然界中物体形态的变化。雪落在江上变成了水,雪覆盖在树上仿佛成了花,这种描写增添了一丝梦幻色彩。“越喜飞排瘴,胡愁厚盖砂”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这场春雪所带来的喜悦和忧虑。雪花如同轻盈的纨扇拂散开来,而对于边塞之地的胡沙却是深深的覆盖,这里“瘴”指的是边疆的长城,“砂”则是指边塞的黄沙。 “兼云封洞口,助月照天涯”两句,描绘了雪后天气的变化。雪后的云朵仿佛要封闭山洞之口,而夜晚则有月光照亮天边的尽头,这里“天涯”指的是天地的边缘。“暝见迷巢鸟,朝逢失辙车”两句,则写出了诗人在雪后对自然界生灵活动的观察。黄昏时分,看到了迷路的鸟儿,而清晨则发现了迷失方向的车辆,这里“暝”指的是傍晚,“巢”是鸟类栖息的地方。 最后,“呈丰尽相贺,宁止力耕家”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这场春雪所带来的农业生产的喜悦和平静。雪后大地湿润,万物得以滋养,这是上天赐予的恩泽,因此人们都相互庆贺,而对于农事,只需安心耕耘,不必过度劳累。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春雪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深切感悟和艺术表现力。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8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一说怀州修武(今河南修武)人 ,自称“郡望昌黎(今辽宁义县)” ,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中国唐朝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骨肉缘枝叶,结交亦相因。
四海皆兄亦,谁为行路人。
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
昔为鸳与鸯,今为参与辰。
昔者常相近,邈若胡与秦。
惟念当离别,恩情日以新。
鹿鸣思野草,可以喻嘉宾。
我有一罇酒,欲以赠远人。
愿子留斟酌,叙此平生亲。
落日欲没岘山西,倒著接蓠花下迷。
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
旁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
鸬鹚杓,鹦鹉杯。
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
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
千金骏马换小妾,醉坐雕鞍歌《落梅》。
车旁侧挂一壶酒,凤笙龙管行相催。
咸阳市中叹黄犬,何如月下倾金罍?
君不见晋朝羊公一片石,龟头剥落生莓苔。
泪亦不能为之堕,心亦不能为之哀。
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
舒州杓,力士铛,李白与尔同死生。
襄王云雨今安在?江水东流猿夜声。
囝,哀闽也。
囝生闽方,闽吏得之,乃绝其阳。
为臧为获,致金满屋。
为髡为钳,如视草木。
天道无知,我罹其毒。
神道无知,彼受其福。
郎罢别囝,吾悔生汝。
及汝既生,人劝不举。
不从人言,果获是苦。
囝别郎罢,心摧血下。
隔地绝天,及至黄泉,不得在郎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