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七十一,今朝是七十。长而无述焉,既老复何益。

虽有读书乐,患失又患得。患失是伊何,去日已蹉跎。

患得是伊何,来日苦无多。聪明虽不逮,精神未有害。

笔秃锋铓少,指柔龙蛇在。宛然一书生,可笑亦可爱。

且将未死身,暂作不死人。所幸我刘友,供馈不停手。

从者五七人,素饱为日久。如此贤主人,何愁天数九。

  朱子曰:”古者人死,则以其上服升屋履危,北面而号曰‘皋某复’。遂以其衣三招之而下以覆尸。此礼所谓复也。说者以为招魂复魂,有祷祠之道,尽爱之心,盖犹冀其复生耳。

  如是而不生,则不生矣,于是乃行死事。而峻之俗,乃或以施之生人,故宋玉哀闵屈原放逐,恐其魂魄离散,遂因国俗,托帝命,假巫语以招之。其尽爱致祷,犹古遗意。是以太史公读之而哀其志焉。”李生曰:上帝命巫阳占筮屈平所在,与之魂魄。巫阳谓屈原放逐江南,魂魄不复日久,不待占而后知,筮而后与也。公宜即差掌梦之官往招其魂,速之来归耳。夫返魂还魄,生死肉骨,天帝专之,乃使阳筮之,帝之不足为明矣。故阳谓帝命难从,而自以己情来招引之也。天帝亦遂辞巫阳,而谢不能复用屈原焉。盖玉自比巫阳,而以上官、子兰等比掌梦之官,以怀、襄比天帝,辞意隐矣。其招之辞,只述上下四方之不可久处,但道故国土地、饮食、宫室、声妓、宴游之乐,宗族之美,绝不言当日事,可谓至妙至妙。善哉招也!

  痛哉招也!乐哉招也!同时景差亦有《大招辞》。至汉时淮南小山作《招隐士》。朱子曰:“淮南王安好招致宾客,客有‘八公’之徒,分造词赋,以类相从,或称大山,或称小山,汉《汉文志》有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是也。”王逸云:“小山之徒,闵伤屈原身虽沉没,名德显闻,与隐山泽无异,故作《招隐士》之赋以彰其志。”

烽火城西百将屯,寒烟晓爨万家村。雄边子弟夸雕鞯,绝塞将军蚤闭门。

傍海何年知浪静,登坛空自拜君恩。云中今有真颇牧,安得移来觐至尊。

程程物色使人羞,同上中原第一楼。太行虽有摧车路,千载人人到上头。

一回飞锡下江南,咫尺无由接笑谈。却羡婆须蜜氏女,发心犹愿见瞿昙。

皎皎中秋月,无声谁论价。
有色兼有声,松梅明月下。

盈盈细抺随风雪,点点红妆带雨梅。莫道门前车马富,子规今已唤春回。

白尽余生发,单存不老心。栖栖非学楚,切切为交深。

远梦悲风送,秋怀落木吟。古来聪听者,或别有知音。

身在他乡不望乡,闲云处处总凄凉。故人若问凉边事,日射坪田索酒尝。

雷雨惊春候,寒梅次第开。金陵有逸客,特地看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