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一会面,一别不惨然。只消三回别,便是十五年。
念我志参学,黄杨木子禅。百遍听师语,终不破纠缠。
辟彼生肓人,生不识紫朱。告以朱何似,转告转模糊。
别师既不忍,留师复苦难。十月江风多,留毛盖脑寒。
古今文士爱念光景,未尝不感叹于死生之际。故或登高临水,悲陵谷之不长;花晨月夕,嗟露电之易逝。虽当快心适志之时,常若有一段隐忧埋伏胸中,世间功名富贵举不足以消其牢骚不平之气。于是卑者或纵情曲孽,极意声伎;高者或托为文章声歌,以求不朽;或究心仙佛与夫飞升坐化之术。其事不同,其贪生畏死之心一也。独庸夫俗子,耽心势利,不信眼前有死。而一种腐儒,为道理所锢,亦云:“死即死耳,何畏之有!”此其人皆庸下之极,无足言者。夫蒙庄达士,寄喻于藏山;尼父圣人,兴叹于逝水。死如不可畏,圣贤亦何贵于闻道哉?
羲之《兰亭记》,于死生之际,感叹尤深。晋人文字,如此者不可多得。昭明《文选》独遗此篇,而后世学语之流,遂致疑于“丝竹管弦”“天朗气清”之语,此等俱无关文理,不知于文何病?昭明,文人之腐者,观其以《闲情赋》为白璧微瑕,其陋可知。夫世果有不好色之人哉?若果有不好色之人,尼父亦不必借之以明不欺矣。
兰亭在乱山中,涧水弯环诘曲,意古人流觞之地即在于此。今择平地砌小渠为之,与人家园亭中物何异哉!
门有车马客,锦襕乌纱巾。寒毛接短鬓,丝丝沙与尘。
问子何劳劳,上书西入秦。八年始一命,官卑不救贫。
冒霜揖槐柳,望灰拜车轮。一身百纠縳,形如一束薪。
手缠不自解,利刃寄他人。蔗与蘖同餐,虽甘亦苦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