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出自先秦韩非的《矛与盾

译文: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赏析:此句演化为成为“自相矛盾”,韩非子以“矛”和“盾”为喻,描写出儒家宣传人治德化的政治主张的矛盾之处。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及注释

展开阅读全文 ∨

思考问题

简析

韩非

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约公元前281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