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卷国学 古诗文
字典 成语 词典 古诗文 组词 拼音 近义词 反义词
搜索记录 清空

支持汉字、拼音、编码、部首、分拆查字,帮助。

  1. 首页
  2. 名句
  3. 雍陶

雍陶名句

类型:
友情 人生 儿童 写人 中秋节 感恩 警世通言 春天 写山 七夕节 思念 冬天 秋天 励志 夏天 春节更多
作者:
李白 司马迁 苏轼 杜甫 班固 左丘明 柳宗元 白居易 欧阳修 韩愈 辛弃疾 柳永 吴文英 屈原 陶渊明更多
朝代: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形式:
诗文 古籍 谚语 对联
  • 满园生永夜,渐欲与霜同。

    《秋露》

  •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出自雍陶《题君山》

  • 五柳先生本在山,偶然为客落人间。

    出自雍陶《和孙明府怀旧山》

  •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送蜀客》

  • 满庭诗境飘红叶,绕砌琴声滴暗泉。

    出自雍陶《韦处士郊居》

  •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出自雍陶《天津桥春望》

  • 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

    《晴诗》

  • 头巾漉酒临黄菊,手板支颐向白云。

    《寄永乐殷尧藩明府》

  • 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

    出自雍陶《城西访友人别墅》

  • 相思不恨书来少,佳句多从阙下闻。

    《寄永乐殷尧藩明府》

  • 浣花溪里花多处,为忆先生在蜀时。

    《经杜甫旧宅》

  • 竹动时惊鸟,莎寒暗滴虫。

    《秋露》

  •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

    《晴诗》

  • 百里岂能容骥足,九霄终自别鸡群。

    《寄永乐殷尧藩明府》

  • 山月不知人事变,夜来江上与谁期。

    《经杜甫旧宅》

  • 门外晚晴秋色老,万条寒玉一溪烟。

    《韦处士郊居》

  • 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出自雍陶《题情尽桥》

  • 风香春暖展归程,全胜游仙入洞情。

    《春行武关作》

  • 万古只应留旧宅,千金无复换新诗。

    《经杜甫旧宅》

  •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出自雍陶《题君山》

  •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出自雍陶《天津桥春望》

  •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

    《送蜀客》

  • 澧水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

    出自雍陶《城西访友人别墅》

  • 一路缘溪花覆水,不妨闲看不妨行。

    《春行武关作》

  • 含春笑日花心艳,带雨牵风柳态妖。

    《状春》

  • 古县萧条秋景晚,昔年陶令亦如君。

    《寄永乐殷尧藩明府》

  • 珍重两般堪比处,醉时红脸舞时腰。

    《状春》

  • 白露暧秋色,月明清漏中。

    《秋露》

  • 秋来见月多归思,自起开笼放白鹇。

    《和孙明府怀旧山》

  • 行子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晴诗》


  • 1
  • 2
  • 2
名句
  • 安有不闻者乎?
  • 专气一志,万物以存。
  • 预恐樽中尽,更起为君谋。
  • 心应感而动,声从变而发。
  • 学不可以已。
  • 歌曰:秋雁回空,秋江停波。
  • 及光身死。
  • 见君有依然之容,心甚恨之。
  • 郑伯傅王,用平礼也。
  • 而师己送,曰:夫子则非罪。
  • 悲哉人道异,一谢永销亡。
  • 渐困倚、孤眠清熟。
  • 叠松朝若夜,复岫阙疑全。
  • 不忧年俭,但忧廪空。
  • 不觉群心妒,休牵众眼惊。
  • 钱能转祸为福,因败为成。
  • 望之天回,即之云昏。
  • 不善问者反此。
  • 敌存灭祸,敌去召过。
  • 不教人扫石,恐损落来花。
诗文
  •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唐代 李商隐
  • 醉后赠张九旭 唐代 高适
  • 雪晴晚望 唐代 贾岛
  • 书湖阴先生壁 宋代 王安石
  • 赠别二首·其一 唐代 杜牧
  • 野望 唐代 杜甫
  •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代 柳宗元
  • 马嵬二首 唐代 李商隐
  • 巨鱼纵大壑 唐代 钱起
  • 北风行 唐代 李白
  • 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 唐代 岑参
  •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 唐代 刘长卿
  • 海棠 唐代 郑谷
  • 观猎 唐代 王维
  • 新晴野望 唐代 王维
  • 望洞庭 唐代 刘禹锡
  •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唐代 李商隐
  • 鹭鸶 唐代 郑谷
  • 少年行四首 唐代 王维
  • 别董大 唐代 高适
© 2025 万卷国学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