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氏有二子。其伯曰文美,予字之曰曰实。其仲曰文华,予字之曰曰诚。且告之曰:文太美则饰,太华则浮。浮饰相与,敝之极也,今之时则然矣。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巧不如拙,辨不如讷,富不如贫,贵不如贱。欲文之美,莫若曰之实;欲文之华,莫若曰之诚:以文为文,莫若以质为文。质之所为生文者无尽也。一日节缩,十日而赢。衣不鲜好,可以常服;食不甘珍,可以常飧。
吴在东南隅,古之僻壤。泰伯、仲琅之至也,予始怪之,而后知圣人之用心也。彼以圣贤之曰,神明之胄,目睹中原文物之盛,秘而弗施,乃和于俗。若入裸国而顾解其衣,以其民含朴,而不可以漓之也。洎通上国,始失其故。奔溃放逸,莫之能止。文愈胜,伪愈滋,俗愈漓矣。
闻之长老言,洪武间,民不粱肉,闾阎无文采,女至笄而不饰,市不居异货,宴客者不兼味,室无高垣,茅舍邻比,强不暴弱。不及二百年,其存者有几也?予少之时所闻所见,今又不知其几变也!大抵始于城市,而后及于郊外;始于衣冠之家,而后及于城市。人之欲,何所底止?相夸相胜,莫知其已。负贩之徒,道而遇华衣者,目睨视,啧啧叹不已。东邻之子食美食,西邻之子从其母而啼。婚姻聘好,酒食晏召,送往迎来,不问家之有无。曰:吾惧为人笑也。文之敝至于是乎?非独吾吴,天下犹是也。
庄氏居吾里中,独以朴素自好。务本力业,供役于县,为王家良民。曰实自树立门户,而曰诚赘王氏,皆以敦厚为人所信爱。此殆流风末俗所浸灌而未及者。其可不深自爱惜,以即其所谓实,而勿事于饰;求其所谓诚,而勿事于浮!礼失而求之野,吾犹有望也。
译文
庄氏有两个儿子。长子名叫文美,我给他取字为德实。次子名叫文华,我给他取字为德诚。并且告诉他们:文章过于华美就会流于虚饰,过于华丽就会显得浮夸。虚饰和浮夸相互盛行,这是弊病到了极点的表现,如今这个时代就是这样。想要文章优美,不如使品德朴实;想要文章华丽,不如使品德真诚。以华丽的辞藻来作文,不如以朴实的品质来为文,朴实的品质所产生的文采是无穷无尽的。衣服不鲜艳漂亮,也可以经常穿着;食物不香甜珍贵,也可以经常食用。
吴地在东南一角,在古代是偏僻之地。泰伯、仲雍来到这里的时候,我起初感到奇怪,后来才明白了圣人的用心。他们凭借圣贤的品德,作为神明的后代,亲眼目睹了中原文化的繁荣,却隐藏起来不施加影响,而是与当地的习俗相融合。就像进入裸国而解开自己的衣服一样,是因为那里的民众质朴淳厚,不能用浮华的东西去改变他们。等到与中原地区相通后,才开始失去原有的质朴。放纵、溃败、放荡不羁,没有人能阻止。文采越是繁盛,虚伪就越是滋生,风俗就越是浮薄了。
听长辈们说,洪武年间,百姓不吃精细的粮食和肉,百姓住家没有华丽的装饰,女子到了成年也不打扮,宴请客人的人家不准备多种菜肴,房屋没有高大的围墙,茅草房一间挨着一间,强者不欺凌弱者。不到两百年,这样的情况还留存多少呢?我年少时所听闻和见到的,如今又不知道发生了多少变化啊!人的欲望,哪里有尽头呢?人们相互夸耀、相互攀比,没有知道停止的时候。小商贩在路上遇到穿着华丽衣服的人,就会斜着眼睛看,不停地啧啧赞叹。东边邻居家的孩子吃着美味的食物,西边邻居家的孩子就会跟着母亲啼哭。在婚姻聘礼、酒食宴请、迎来送往这些事情上,不问家里有没有能力,都说:“我害怕被别人笑话。”文章的弊病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啊!不只是我们吴地,天下都是这样。
庄氏居住在我们乡里,唯独以朴素为自己的喜好。德实、德诚都因为为人敦厚而被人信任和喜爱。这大概是社会上流行的不良风气还没有影响到他们。他们怎能不深深地爱惜自己,去追求那所谓的朴实,而不从事于虚饰;去追求那所谓的真诚,而不流于浮夸呢!礼制在都市中丧失了,还可以到民间去寻求,我对此还是抱有希望的。
注释
予:我。
然:这样,如此。
鲜好:鲜丽美好。
甘珍:鲜美而珍奇的食物。
隅:靠边的地方。
僻壤:偏僻的地方。
泰伯:是古代中国周朝吴国的第一代君主,是周文王的伯父,东吴吴文化的宗祖。父亲为周部落首领公亶父,兄弟三人,排行老大;两个弟弟仲雍和季历。父亲传位于季历及其子姬昌,太伯和仲雍避让,迁居江东,建立勾吴。早在三千多年前,泰伯不远千里来到吴地,使得江南文明在这里发展起来。
粱肉:以粱为饭,以肉为肴。指精美的膳食。
闾阎:借指平民。
归有光(1506~1571)明代官员、散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汉族,江苏昆山人。嘉靖十九年举人。会试落第八次,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60岁方成进士,历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与修《世宗实录》,卒于南京。归有光与唐顺之、王慎中两人均崇尚内容翔实、文字朴实的唐宋古文,并称为嘉靖三大家。由于归有光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极深造诣,在当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著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
除日当早归,官事乃见留。执笔对之泣,哀此系中囚。
小人营糇粮,堕网不知羞。我亦恋薄禄,因循失归休。
不须论贤愚,均是为食谋。谁能暂纵遣。闵默愧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