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在广武城边,正值暮春时节,遇到了从汶阳归来的客人,眼泪沾湿了手巾。
落花无声飘落,山鸟纷纷啼鸣,杨柳青青,伴着渡水的行人。
注释
广武:古城名。故址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广武山上。
汶阳:汶水之北。汶水即今大汶河。黄河支流。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为“阳”。
沾巾:沾湿手巾。形容落泪之多。
按唐制,地方官大多任期四年。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年),王维刚刚入仕不久,正要大展宏图之际,却被小人陷害,贬到偏远的济州府。开元十四年(726年),四年期满后,诗人结束了济州司仓参军的任职,启程归京,准备接受新的任命。 诗人走水路,船至广武城时,亦正值暮春寒食节之际,诗人悲喜交集,写下了这首诗。
参考资料: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
马玮主编,王维诗歌赏析,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01,第49-50页
经历了漫长而寒冷的冬季之后,温暖宜人、百花绽放的春天,给人的感觉总是很美好,可是美好的时光又总是很短暂。正因如此,到了暮春时节,百花凋零,古人常因此而发一些伤春惜时的感慨。王维这首诗同样也是伤春,但却饱含着复杂的思想感情。
头两句交代行程。这个时候的诗人,刚刚结束四年的地方官任期,马上要回到长安去。京城里等待他的或是升迁,或是继续外放做官,不知道又将寄身何处。朝廷中的政局以及复杂的人事关系,已经使得诗人对自己的命运失去了把握。正因为这种对前途命运不确定性的担忧,行至广武城边时,对着落花时节的暮春景象,不由得悲从中来,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
后两句描写了诗人所见。“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作者看见了寂静的落花、啼鸣的山鸟,也看见了青青杨柳下正在渡水的人们。一个“寂”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落寞;一个“啼”字,渲染出悲切的思想感情。落花和山鸟是作者所见,自不免沾染上作者的情绪;“杨柳青青”与《渭城曲》“客舍青青柳色新”同是衬托寂寞伤情,“渡水人”亦指“汶阳归客”,三字写得十分寂寞。
这首诗,妙处即在将对前途命运的担忧,用一个完全对立的意象渲染出来。前三句,“暮春”“归客”“啼鸟”,这三种意象,原本最能体现诗人的心情,可是仅仅用这些意象来体情达意,别人用得太多,再用也未见高明。但是末句忽然用了一个明朗爽快的意象“杨柳青青”,那些正在渡水的人们,在这样明媚的春天渡水远行,不论他们要做什么,都是充满希望、充满朝气的,不像自己,虽然奉命还京,前途命运却完全不可把握。双方不同的情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更加重了诗人的郁闷。
参考资料:
马玮主编,王维诗歌赏析,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01,第49-50页
《寒食汜上作》是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前两句直叙归途情景,然后移情入景;后两句照应开头,写暮春百花飘零,体现了作者的寂寞伤情。整首诗通过对归途之中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寂寞之情。全诗前后照应,对比鲜明;静动之间的景语饱含了诗人的复杂心情。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jié),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江南人家多橘树,吴姬舟上织白纻。
土地卑湿饶虫蛇,连木为牌入江住。
江村亥日常为市,落帆渡桥来浦里。
青莎覆城竹为屋,无井家家饮潮水。
长干午日沽春酒,高高酒旗悬江口。
倡楼两岸悬水栅,夜唱竹枝留北客。
江南风土欢乐多,悠悠处处尽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