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在南堂焚香扫地而昼寝,睡在细密的竹席上,帐子又非常轻柔。
睡梦中醒来,不知身在何方,但见西窗外水天相接,烟波浩渺。
注释
烧香:一作“焚香”。
簟(diàn):竹席。
参考资料:
陈迩冬.苏轼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192
孙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126-127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97-198
这组诗作于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南堂新葺之时。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二月,苏轼到达黄州贬所,先寓居定惠院,后迁居距离大江八十步的临皋亭(驿)。元丰六年五月,在友人的大力支持下,在临皋亭的南畔筑三间屋,苏轼名之曰南堂,完成后即景抒怀,作此组诗。本首诗是组诗中的第五首。
参考资料:
曹济平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413-415
陈迩冬.苏轼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192
《南堂五首·其五》是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正面写安闲自得的情趣。这首诗描写了诗人扫地焚香、闭门昼眠的闲适生活,通过清凉竹席、轻柔纱帐营造出梦境般的睡眠环境。他沉醉梦乡,被客惊醒后仍恍惚,末句以清远壮阔之景衬托其超然尘外的闲静心境,这源于他善处逆境的旷达性情。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冲淡,展现出潇洒清旷的宁静美。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
山川一何始,巽坎难与期。
崩浪聒天响,长风无息时。
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
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当年讵有几?纵心复何疑!
彼凡人之相亲,小离别而怀恋。
况中殇之爱子,乃千秋而不见。
入空室而独倚,对孤帏而切叹。
痛人亡而物在,心何忍而复观。
日晼晚而既没,月代照而舒光。
仰列星以至晨,衣沾露而含霜。
惟逝者之日远,怆伤心而绝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