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塔来别居士,居士云:“经过草草,士不一见石塔。”塔起立云: “遮个是砖浮图耶?”居士云:“有 缝。”塔云:“无缝何以容世间蝼蚁?” 坡首肯之。
元丰八年八月二十七日。
译文
石塔前来向居士(指苏轼)告别,居士说:“我所经过的的别的地方都很平常,只是没有看到过一座石塔。”石塔竖立严肃地说:“难道连一座砖塔都没见过吗?”居士回答说:“那些(砖塔)是有缝隙的。”石塔回答:“没有缝隙怎么能包容世上的像蝼蚁一样的小生命的呢?”东坡居士立即点头同意(它的观点)。
元丰八年八月二十七日。
注释
草草:匆忙、急遽。
遮著:即“这个”。遮,通“者”,这。
浮图:佛塔的音译。
蝼蚁:蝼蛄和蚂蚁,比喻力量微弱、地位低贱但却善于钻空子的小人。
此文是中的石塔是指江苏省惠昭寺内的石塔,该石塔位于路中心的绿岛内,楠木楼则位于路北。石塔为五级六面的仿楼阁式塔,以青石构筑,通高10.09米,下为须弥座基,顶为葫芦形塔刹,其中奇数层南北两面各辟拱形洞门,底层和顶层可对穿、第三层则为暗门,其他各层各面均凿以石龛,内有佛像浮雕。元祐七年(1092年)三月苏东坡到扬州上任,七月即将离任时,去向石塔告别,所写下的一篇名作。
这里的“石塔”代表着作者心中一种美好的、完美的愿望,这个愿望是他一直来未曾实现的,而“砖塔”则代表一种普遍的,不完美的事物。世间完美的事物只是一种愿望,而不完美却是真实存在的。没有缝隙的石塔,不能让那些蝼蚁在其中生存,看似完美,实则有缺憾。砖塔固然有缝,却能给那些微不足道的蝼蚁生存的空间,看似不完美,却是一种完美,人世间的事情大多如此罢。
“无缝何以容世间蝼蚁”是一种处世的态度,是种豁达、宽容的心态。有时我们是一座塔,总希望自己是座完美无缺的“石塔”;有时,我们是一群蝼蚁,在别人的塔缝中忙碌求生;有时,我们心中容得下一座塔,却容不下一只蚂蚁;有时我们得到一些小利,却不知道这是从别人赐予的塔缝中得到的。
物各有长,需客观观之。石塔浑然一体、坚久耐用,砖塔也有可贵之处,“无缝何以容世间蝼蚁”。虚己待世,给别人留生存的空间。有缝,才有空间。和谐共存,找到共存的交汇点。若砖塔为佛,居士为儒,佛语“坡首肯之”,砖塔与蝼蚁佛家的“普渡众生”与儒家的“兼济天下”在这里自然地有了共存点。
“坡首肯之”也可看出一个人对事物的理解要趋向全面、深刻,欣赏的水平要不断提升是需要高人不断点化的,从这又引申一个问题,其实佛儒道法等各家观点虽然有差异,但其目的一样和谐,求同存异方可大同。不断吸收,不断整合,不断提炼,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才会不断提升。
这篇散文短小精悍,只是几句小小的对话,但却寓意深刻,极富哲理。其中最为精彩的对话是:居士云:“有缝。”塔云:“无缝何以容世间蝼蚁??”回答的是多么的绝妙。佛所以存在,佛为一切存在。道理中却又不完全如此,又透着一种自然的哲学,读者可以在阅读中得到体会,也可能不同。
本文对答者虽是石塔长老,然对答的内容却是有关石塔、砖塔之事。所以篇名《别石塔》倒颇有情味。文章虽短,颇有禅宗机锋之妙。其妙不仅在话题概念的转换,更妙在关于砖塔有缝的见解之中。一般世俗之见,砖塔不如石塔浑然一体、坚久耐用。而在长老看来,砖塔更为可贵,因为有缝,才给蝼蚁以生存空间,否则,蝼蚁将何处安身?佛家的“普渡众生”与儒家的“兼济天下”在这里找到了共同点,而苏轼“首肯之”三字,则说明他从石塔语中感悟到了一个全新的人生哲理。
本文对答者虽是石塔长老,然对答的内容却是有关石塔、砖塔之事。文章虽短,颇有禅宗机锋之妙,其妙不仅在话题概念的转换,更妙在关于砖塔有缝的见解之中。一般世俗之见,砖塔不如石塔浑然一体、坚久耐用。而在长老看来,砖塔更为可贵,因为有缝,才给蝼蚁以生存空间,否则,蝼蚁将何处安身?佛家的“普渡众生”与儒家的“兼济天下”在这里找到了共同点,而苏轼“首肯之”三字,则说明他从石塔语中感悟到一个全新的人生哲理。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夷吾相桓公,岂复偶际会。
观其平生心,身已有所委。
天方困生民,吊伐实在己。
求居寓所欲,纠与白等耳。
堂堂东海邦,内政谨疆理。
南荆北达燕,玉币走千里。
仲尼免左衽,自以身受赐。
孟轲圣之偶,非薄良有谓。
彼狂后世儒,诋毁恣轻议。
嗟哉不量分,讵解圣贤意。
区区彼商鞅,操术良非是。
为法昧所从,以身受其弊。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
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妃呼豨!(豨 一作:狶)
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胡兵十万起妖氛,汉骑三千扫阵云。隐隐地中鸣战鼓,迢迢天上出将军。边沙远杂风尘气,塞草长垂霜露文。荡子辛苦十年行,回首关山万里情。远天横剑气,边地聚笳声。铁骑朝常警,铜焦夜不鸣。抗左贤而列阵,屯右校以疏营。沧波积冻连蒲海,白雪凝寒遍柳城。若乃地分玄徼,路指青波。边城暖气从来少,关塞寒云本自多。严风凛凛将军树,苦雾苍苍太史河。既拔距而从军,亦扬麾而挑战。征旆凌沙漠,戎衣犯霜霰。楼船一举争沸腾,烽火四连相隐见。戈文耿耿悬落星,马足骎骎拥飞电。终取俊而先鸣,岂论功而后殿。
征夫行乐践榆溪,倡妇衔怨守空闺。蘼芜旧曲终难赠,芍药新诗岂易题?池前怯对鸳鸯伴,庭际羞看桃李蹊。花有情而独笑,鸟无事而恒啼。见空陌之草积,知暗牖之尘栖。荡子别来年月久,贱妾空闺更难守。凤凰楼上罢吹箫,鹦鹉杯中休劝酒。闻道书来一雁飞,此时缄怨下鸣机。裁鸳贴夜被,熏麝染春衣。屏风宛转莲花帐,窗月玲珑翡翠帷。个日新妆始复罢,只应含笑待君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