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允姓苏氏,讳洵,眉山人也。始山进士,又山茂才异等,皆不中。归,焚其所为文,闭户读书。居五六年,所有既富矣,乃始复为文。盖少或百字,多或千言,其指事析理,引物托喻,侈能尽之约,远能见之近;大能使之微,小能使之著;烦能不乱,肆能不流。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其略如是。以余之所言,于余之所不言,可推而知也。明允每于其穷达得丧,忧叹哀乐,念有所属,必发之于此;于古今治乱兴坏,是非可否之际,意有所择,亦必发之于此;于应接酬酢万事之变,事虽错出于外,而用心于内者,未尝不在此也。嘉祐初,始与其二子轼、辙复去蜀游京师。今参知政事欧阳公修为翰林学士,得其文而异之,以献于上。既而欧阳公为礼部,又得其二子之文,擢之高等。于是,三人之文章盛传于世。得而读之者皆为之惊,或叹不可及,或慕而效之。自京师至于海隅障徼,学士、大夫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书。既而明允召试舍人院,不至,特用为秘书省校书郎。顷之,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编纂太常礼书。而轼、辙又以贤良方正策入等,于是三人者尤见于当时,而其名益重于天下。治平三年春,明允上其礼书,未报。四月戊申,以疾卒,享年五十有八。自天子辅臣至间巷之士,皆闻而哀之。明允所为文,有集二十卷,行于世。所集《太常因革礼》一百卷、《更定谥法》二卷,藏于有司。又为《易传》,未成。读其书者,则其人之所存可知也。明允为人,聪明辩智,遇人气和而色温,而好为策谋,务一出己见,不肯蹑故迹。颇喜言兵,慨然有志于功名者也。二子轼为殿中丞直史馆,辙为大名府推官。其年,以明允之丧,归丧于蜀地,既请欧阳公为其铭,又请余为辞以哀之,曰:“铭将纳之于圹中,而辞将刻之于冢上也。”余辞,不得已,乃为其文曰:嗟明允兮邦之良,气甚夷兮志则强。阅今古兮辨兴亡,惊一世兮擅文章:御六马兮驰无疆,决大河兮啮浮桑;粲星斗兮射精光,众伏玩兮雕肺肠。自京师兮洎幽荒,矧二子兮与翱翔,唱律吕兮和宫商,羽峨峨兮势方扬。孰云命兮变不常?奄忽逝兮汴之阳。维自著兮煌煌,在后人兮庆弥长。嗟明允兮庸何伤!

市井萧条烟火微,两衙散后雪深时。
若无一曲传金盏,争奈衰翁两鬓丝。

谁能怀抱信分明,扰扰相欺是世情。
只有陋儒夸势利,几曾高位功名。
欲将志义朝千载,只合溪山过一生。
君向此堂应笑我,病身南北正营营。

来时秋不见桃花,空树寒泉泻石涯。
争得时人见鸾凤,不教身去忆烟霞。

景升得二蒯,坐论胜凶残。
正当丧乱时,能使憔悴宽。
缤纷多士至,肃穆万里安。
能收众材助,图大信不难,
诸公龙凤姿,有待久盘醒。
得一固足兴,致之岂无端。
乃独采樗栎,不知取椅檀。
盖云器有极,在理良足叹。

暮冬天地闭,正柔木冻折,瑞雪飘飞。对景见南山?岭梅露、几点清雅容姿。丹染萼、玉缀枝。又岂是、一阳有私。大抵是、化工独许,使占却先时。
霜威莫苦凌持。此花根性,想群卉争知。贵用在和羹,三春里、不管绿是红非。攀赏处、宜酒卮。醉捻嗅、幽香更奇。倚阑干、仗何人去,嘱羌管休吹。

蓬瀛归未得,偃翼清溪阴。
忽闻瑶琴奏,遂舞玉山岑。
舞罢复嘹唳,谁知天外心。

茫茫月色如溪沙,万里不有纤云遮。今年寒气争春来,雪大如掌随惊雷。

临川城中三月雨,城东大丘汩为渚。天地惨惨无开时,常恐蛰死和与羲。

此时谓月水中没,溺入蛙肠那复出。岂知今夜月光圆,照彻万物无遗偏。

人间有人司重轻,安得知汝有时明?

柳黄半出年将破,溪溜浸苔强万个。
溪头蒲苇各萌芽,山梅最繁花已堕。
物色撩人思易狂,况跻别馆情何那。
城东日晚公将去,纛影未离愁四座。
公于万事不雕镌,心意恢恢无坎坷。
来从奎壁光铓下,笑倚樽筵成郡课。
嗟予龊龊才性下,弃置合守丘樊饿。
公持姓名动人主,祓饰宁嫌笔端挫。
从今清夜思江路,梦送公船先北过。

今宵月色明千里,秋水与天无表里。
树木矫矫蛟龙蟠,屋瓦鳞鳞雪霜洗。
林下病人毛骨醒,目爱清光不知己。
秋风自作竽籁声,更送城笳夜深起。
客衾初寒睡未能,忽得子诗哦以喜。
子求我和何勤劬,我知枯疏少知己。
子真爱我常存心,安用芜辞烦笔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