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
字典
成语
词典
古诗文
组词
拼音
近义词
反义词
搜索记录
清空
支持汉字、拼音、编码、部首、分拆查字,帮助。
关闭
首页
名句
嵇康
嵇康名句
类型:
友情
人生
儿童
写人
中秋节
感恩
警世通言
春天
写山
七夕节
思念
冬天
秋天
励志
夏天
春节
更多
作者:
李白
司马迁
苏轼
杜甫
班固
左丘明
柳宗元
白居易
欧阳修
韩愈
辛弃疾
柳永
吴文英
屈原
陶渊明
更多
朝代: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形式:
诗文
古籍
谚语
对联
嵇康白。
《与山巨源绝交书》
言比成诗,声比成音。
《声无哀乐论》
哀云哀云,哭泣云乎哉?
《声无哀乐论》
纷文斐尾,慊縿离纚。
《琴赋》
然经怪此意尚未熟悉于足下,何从便得之也?
《与山巨源绝交书》
若谓知者为当触物而达,无所不知,今且先议其所易者。
《声无哀乐论》
性复疏懒,筋驽肉缓,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痒,不能沐也。
《与山巨源绝交书》
仰瞻数君,可谓能遂其志者也。
《与山巨源绝交书》
今蒙启导,将言其一隅焉。
《声无哀乐论》
岂复知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哉。
《声无哀乐论》
其音无变于昔,而欢戚并用,斯非吹万不同邪?
《声无哀乐论》
所谓达能兼善而不渝,穷则自得而无闷。
《与山巨源绝交书》
秦客难曰:虽众喻有隐,足招攻难,然其大理,当有所就。
《声无哀乐论》
今见机杖以致感,听和声而流涕者,斯非和之所感,莫不自发也。
《声无哀乐论》
女年十三,男年八岁,未及成人,况复多病。
《与山巨源绝交书》
夫所以经营其左右者,固以自然神丽,而足思愿爱乐矣。
《琴赋》
安回徐迈,寂尔长浮。
《琴赋》
然所名之声,无中于淫邪也。
《声无哀乐论》
或当与关接识其言邪?
《声无哀乐论》
感天地以致和,况蚑行之众类。
《琴赋》
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
《琴赋》
牢落凌厉,布濩半散。
《琴赋》
岂独师旷多识博物,自有以知胜败之形,欲固众心而托以神微,若伯常骞之许景公寿哉?
《声无哀乐论》
既丰赡以多姿,又善始而令终。
《琴赋》
主人答曰:难云:琵琶、筝、笛令人躁越。
《声无哀乐论》
或乘险投会,邀隙趋危。
《琴赋》
翩绵飘邈,微音迅逝。
《琴赋》
则发其所怀;若言平和,哀乐正等,则无所先发,故终得躁静。
《声无哀乐论》
风俗之流,遂成其政;是故国史明政教之得失,审国风之盛衰,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故曰亡国之音哀以思也。
《声无哀乐论》
以此言之,躁静者,声之功也;哀乐者,情之主也。
《声无哀乐论》
1
2
3
4
...
16
名句
旦早视之,果如其言。
莫凭小栏干,夜深花正寒。
国虽靡止,或圣或否。
群下咸无答者。
渺渺洞庭波,木叶下,楚天何处。
不可谓两明,此为两过。
阴成外江畔,老向惠陵东。
道苟直,虽死不可回也;如回之,莫若亟去其位。
亦各言其志也。
怨禄运之不遭,虽义结而绝离。
寺僧方散午斋,余为启扉。
颜、曾之养,其为乐也大矣,又何阙焉?
余笑而不应。
于是遂就书。
如今何处,倚月明楼。
正是梦回时,拥衾无限思。
申胥谏曰:不可许也。
势之所集,从之如归市;势之所去,弃之如脱遗。
人生图嗣息,尔死我念追。
幸兄贤,斋葬之谋,勿与校计。
诗文
登高
唐代
杜甫
归嵩山作
唐代
王维
观猎
唐代
王维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宋代
陆游
送崔子还京
唐代
岑参
风雨
唐代
李商隐
凉思
唐代
李商隐
息夫人
唐代
王维
望岳
唐代
杜甫
示儿
宋代
陆游
晚次鄂州
唐代
卢纶
池州翠微亭
宋代
岳飞
过李处士山居
唐代
姚合
春夜喜雨
唐代
杜甫
早春野望
唐代
王勃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代
刘长卿
赠刘景文
宋代
苏轼
登洛阳故城
唐代
许浑
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
唐代
岑参
侠客行
唐代
李白